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

ID:58311492

大小:389.7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30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_第1页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_第2页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_第3页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_第4页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13年第1期(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10期)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计璧瑞摘要:本文以台湾文讯杂志社编辑制作的《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的文化创意为分析对象,将之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行为,说明对文学生产处所的考察探寻和意义阐发的行为大有助于人们对文学发生、作家成长、文学场域形成的深层理解;同时这一行为也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现象研究的视野和表现方式。文学现场的踏查也是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其存储和累积的方式具有“多媒体性”和

2、流动性,表现出代际差异和意义增补的特征。它与文学地形变迁联系在一起,可能形成一种特别的文学叙事形态,丰富和补充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论述。关键词:文学现场;文学记忆;文学叙事形态中图分类号: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3)01—0100—05如何书写记录文学现象,以往存在诸多表达然仍保持传统的纸媒外观,但思路和设想独辟蹊方式,研究论述、传记与回忆录、文学史等等较为径,以文学现场的探寻追溯去描绘文学地貌及其常见,其中文学史书写是较为“权威”的记录方“地质变迁”。它是一个生动的文学行为,如果借式。这些方式除了共同的文字记录特征以外,在用行为艺术的特点来说明的话,那

3、就是文学写作基本思维形式上也比较相似,其书写面向相对固者、写作场所、行为策划者等成为这一文学行为的定,而文学现象的其它侧面却可能被忽略。《我展示主体,并带领读者亲历文学现场,形成了包括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以绘制文字文本书写、文学地图绘制、新闻报导、历史图文学地图并实地踏勘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文学记片等在内的泛文学文本。它的书写对象都是台湾录的独特之路,它与上述记录方式的差异在于,虽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人和事,只因生动的收稿日期:2012—11.23作者简介:计璧瑞,女,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北京100871)①就大陆而言,文学史几乎成为一种“习惯”的记

4、录方式,意味着主流研究界对进入文学史的现象的肯定、接纳和传承。作为一种话语权力,文学史书写也通过过滤、删除许多所谓芜杂或非主流现象完成了确立规范与标准的过程,因此,文学史的体例、格局是相对固定的。②《文讯》杂志社编:《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学现场踏查记》,台湾文学馆2010年版。以下简称《踏查记》。1O0计璧瑞文学现场与文学记忆——析台湾文化创意文本《我在我不在的地方》创意而别开生面。原来,战前杨逵创办的首阳农园和战后的东本书所谓的“文学现场踏查”,指的是以文学海花园“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历经了许多次家个体或群体的文学生产空间及其地理位置为坐地点的变动”[2](P.42),从梅枝町99

5、番到19番,标,以处所带动时间和空问,展开作家tl,灵、写作再到台中大肚山,那作为字面概念的花园开始真状态、文学地貌变迁的寻觅之旅。全书分为两大正充满生活的韵味,鲜花和果实的芬芳夹着周边部分,辑一为文学家个体写作场域的考察,表现个猪舍的异味、火葬场的气息扑面而来,成为杨逵文体与人文地理的互动关系。辑二为文学群体聚集学成就的生动背景。它们还是人田春彦故事发生地或文学、文化社团演化过程的探寻,关注文学地的现场和杨逵家人生活的地方,更是杨逵文学写标及其周边的文学生态。本文不拟过多谈论技术作情思的诞生地:“我从这个小世界感受到的诗性的创意巧思,而着重论述踏查行为引发的文学意,比每天报上登刊的以百

6、计的新诗旧诗还要浓理解与文学感动及其与文学记忆的关系。厚。”[2](P.43)他的文学书写因其园丁生涯获得了色香味和坚韧的精神;他的园丁生涯也因其文学写作而成为传奇。经历此番探访,我们再读杨逵或有关杨逵的论述必将产生新的遐想和思考,《踏查记》所记录的仍然是那些显赫的、早已而它们是带着气味和色彩的。进入文学史的名字:赖和、杨逵、钟理和、林海音、对同安街与南方澳的考察因其精细和明确的余光中、王文兴;或是耳熟能详的明星咖啡馆、盐方位感,以及地理场域的今夕之比,成为读者游走分地带和东海花园⋯⋯却令读者有全新的发现之王文兴写作迷宫的指南。对应《家变》对主人公感,关键在于提供了新路径和新眼光,得以引

7、发深生活场景之精细描述,以至于可以依此重现纪州入认知与情感触动。本文将本书的诸位作者(包庵的原貌;踏查者也如同耐心的导览人,走遍同安括文字的、图片的、地图绘制的作者)称为踏查者街和南方澳的各个角落和过去现在,细细叙说它或导览者,将阅读视为跟随踏查者游走文学地理、们的前世今生,以及作为王文兴文学书写场景的触摸文学现场的过程。意义。我们发现,即便是台湾现代主义浪潮中最首先看到的是作家与其具体生存空间,即人前卫的弄潮儿,也照样保留了对外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