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308932
大小:376.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23
《科技评价的客观公正与路径选择.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4期评价与管理Vo1.11No.42013年12月Evaluation8LManagementDec.2O13科技评价昀客艇公正与路径选择陈德敏(重庆大学,重庆400044)【摘要】科技评价是国家和学术界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对其基本内容与方法的明晰化与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开展的诸多科技评价活动,尚存在有评价主体失范、评价标准不当、评价程序缺失等影响科技评价客观公正的问题。因此,强化机制完善,从基本准则到长效机制的构建才是保证科技评价有序、科学进行的最佳路径选择。【关键词】科技评价;客观公正;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是指以科技研究为评价客体,将评价造成“外行评
2、价内行”,进而出现影响评价质量与公科研机构、人才与科研成果为其主要对象的考量评正的情况。选的程序。从多年的实践与效果观察,标准和程序(2)利益与人情关系影响。影响科技评价主观的复杂性决定了科技评价一直是困扰科技界、学术公正性另一大因素乃是在于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人界的普遍性难题,这在我国尤为难达共识,直接影响情关系网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在传统的社会交了科学研究过程中追求真理、求实诚信、人才成长以往中,互相辅助,协同创新可以有助于交往各方成果及实际成效。在人才为本、创新发展的今天,急需有的实现与目的的达至,然而,单纯为了名誉或利益而一个科学合理、程序公正、学界赞同的评价体系与方互相买卖人情,对于
3、旨在实现客观公正的科技评价式,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是十分不利的。目前,尽管在各类各级科技评价中,都设置有形式上评价回避制度,但每个评审主体都1科技评价机制的客观公正问题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评价交易当中:一方面为关联单1.1评价主体问题位和个人争取课题项目资源以出卖人情;另一方面,在现行科技评价机制下,缺乏对评价主体可能为下次自己作为参评人时获得理想成绩积攒交易成存在的主观偏向的防范,即使那些比较成熟的评价本。最终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评审公正性大打折扣。程序也会由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偏爱或者利益诱导而(3)平衡兼顾原则的畸形化。平衡兼顾原则的使得最终评价结果有失公正。设置主要是为了鼓励成果隐性学科发
4、展以及科研水(1)评审专家的遴选与公正性。我国目前在自平相对落后地区科研工作进步,而在与其他学科或然科学领域有60多个一级学科,社会科学也有20地区评比时,在同等条件下,在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下面又可划分为若干前提下,通过政策设置给予一定的兼顾与倾斜。其个二级学科。所谓隔行如隔山,各学科间研究对象、实,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中,各个地区,各学术领域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会有极大差别,担任评委的出现的优秀成果并非是均衡的。可是,平衡兼顾原专家只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但在其他领域却未则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僵化地应用,其带来必还是专家。正如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年给的不良后果
5、就是,无论科技成果水平高低,在资源分笔者的亲笔信中曾坦言,尽管作为参与立法论证的配时,都会考虑到每个学科间的平衡和地区问的平专家,单就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尚不在行。这充分体衡,以至于尽管在某次某项评审中,所需平衡的地区现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谦虚治学的伟大或学科并无突出优秀的科技成果,但由于资源分配学术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当然这也与我国时名额早已确定,所以哪怕是“矮子里面挑高个儿”,目前科技评价的客观条件有关系,我们一般是将申照样会有得奖的“优秀成果”诞生出来。同时这也为报的成果按照一级学科来划分,所以专家的评定也学术交易和学术腐败提供了正当途径与合理解释。只好按照一级学科专家来聘请,
6、尤其是面对交叉学1.2评价标准问题科成果的评价就更加难以周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我国的科技评价的评价技术工具客观来讲已经·夕‘陈德敏:科技评价的客观公正与路径选择比较成熟了。基于国内外已经较为成熟的SCI、EI、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确定和评价组织管理只SSCI、CSSCI等期刊检索数据库的技术支撑,可以能解决怎样评,而要解决科技评价中的客观公正问为我国科学研究产出和影响力提供科学、客观、公题,还需要科学正当的程序设计。在现行通行的科正、准确的评价途径。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在于技评价程序规范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以怎样的态度、方法去应用这些评价工具。(1)分类评审不规范、评审时限不科学。当前
7、的(1)重数量轻质量。自从2O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评价制度设计是将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对科研为增强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管理和激励,科技成果定机构的评价、对科研人员的评价等不加界分地混合量化评价方法被许多科研机构所采用。但需明确的评价。至于其中的科研投资效率、机构创新能力、个是,科研工作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单纯的指标或人学术能力也会因此而互相遮蔽。任何科研成果的计划并不能必然地起到激励学术创新的效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