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

ID:58151524

大小:1.77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9-05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_第1页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_第2页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_第3页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_第4页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温定义: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通常测定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一般直肠温度最高,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体温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管、食道和膀胱内测量。人体正常体温范围19世纪,CarlReinhoidAugust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37.5℃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的形成:机体产热和散热两生理过 程动态平衡的结果机体的产热:安静--肝脏运动--骨骼肌散热器官--主要

2、是皮肤,呼吸、排尿、排便也散发部分热量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体温的形成正常体温(恒定)的调控: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热限的存在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ºC,为什么?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

3、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负调节介质。内生解热物机体存在一个调节机制,阻止体温无限上升。影响体温的因素:年龄:婴幼儿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略低于成人性别:女性体温比同龄男性稍高,约0.3℃,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饮食:饥饿、禁食时,体温会下降;进食后体温可升高。运动:激烈运动时,骨骼肌强烈收缩,使产热增加,体温升高。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实验表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

4、的适应能力降低。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的病理过程称为发热。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发热的定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1物质代谢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血糖↑,乳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高热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体温下降期:尿量恢

5、复、大量出汗。发热对机体的影响2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头疼、头晕高热出现烦躁、谵妄小儿高热引起高热惊厥瞻望持续发热:神经系统抑制嗜睡发热对机体的影响3循环系统功能改变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心率增加超过15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体温升高1℃,心率增加12-15次/分,心率增加>15次/分见于甲亢、风湿热、心衰合并感染、心肌炎等,相对缓脉见于伤寒、中枢感染、甲低、伪热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4消化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5呼吸功能改变血温升高,

6、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代谢加强,促使呼吸加快加强发热对机体的影响6免疫功能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持续高温,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组织损伤、溶血、恶性肿瘤坏死、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抗原-抗体反应:风湿性疾病、血清病、药物热等内分泌代谢障碍(过热)皮肤散热减少(过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过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热):感染后低热、

7、原发性低热等发热的时相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ⅠⅡⅢ体温过高的临床表现体温上升期骤升、渐升,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无汗。高热持续期热性面容(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心率增快,头疼,头晕甚至惊厥、谵妄、昏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退热期皮肤温度降低、大量出汗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定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8、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热型稽留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在39-40℃以上,24小时波动小于1℃。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弛张热:体温持续高于正常,24小时波动大于1℃。风湿热、败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