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18417
大小:2.66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2-28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发热的定义1发热程度的判断2发热的热型3发热病人的护理4发热的定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口温:36.3~37.2℃37.0℃腋温:36.0~37.0℃36.5℃肛温:36.5~37.5℃37.3℃体温调节中枢致热源作用﹝原因﹞感染非感染3637383940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发热发热的分类··感染热吸收热·反应热·药物热·脱水热感染热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
2、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及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反应热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术大小及损伤的程度
3、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吸收热手术区域血液成分及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及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药物热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及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
4、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脱水热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发热程度的判断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低热:37.3-38.0℃以下中度发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发热的临床
5、过程及表现临床过程特点主要表现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疲乏不适,有时伴有寒战。高热持续期产热﹦散热在较高水平皮肤潮红、灼热;口唇、皮肤干燥;呼吸深快、心率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尿少,严重可出现谵妄、昏迷。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数天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热型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体温差在2℃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热型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
6、数小时或更长,然后突然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热型4、不规则热体温在24h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结核病、小叶性肺炎。发热的护理降低体温补充营养和水分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物理降温化学降温降低体温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局部冷疗冷敷全身冷疗温水或乙醇擦浴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并记录补充营养和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500~3000ml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高热躁动不安、谵妄者防坠床、舌咬伤晨起
7、、餐后、睡前协助病人漱口随时擦汗、及时更换衣服被单,保持清洁干燥,长期高热卧床者预防压疮加强基础护理促进病人舒适休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安全护理加强病情观察一般4次∕日体温高热者每1次∕4h,待体温恢复正常3d后,改为1~2次∕日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发热的热型、伴随症状、治疗效果心理护理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