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

ID:58139659

大小:453.4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4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_第1页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_第2页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_第3页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_第4页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第44卷第3期,May,2014,Vo1.44,No.3JournalofNo~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经济研究】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榆林市为例党晶晶,姚顺波,吴棋滢(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陕西杨凌712100;2.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通过构建EES系统协调发展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协调发展模型,以l997—

2、2011年榆林市12个县(区)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对其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上榆林市EES系统协调发展整体态势好转,协调类型的转变速度加快,处于逐步调和阶段,并且与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从空间格局分析,EES系统协调发展县际差异显著,形成中心地带和南北两端三个等级板块,呈现由分散到集中、由核心到边缘的空间格局。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对策。关键词:时空视角;EES系统;区域协调发展;榆林市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1

3、4)03-0146-07一、问题的提出区域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EES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的核心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建立。本研究基于协调发展理论,从时空视角以榆林市为研究对象,研究EES系统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及空间格局,即将区域发展的时间可持续性和空间传递性与结构优化态势有机结合,对EES系统协调发展实现量化动态评价,分析区域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探寻区域协调的发展过程与规律性,进而为榆林市实现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良性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

4、他类似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二、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EES系统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等特点,结合研究区的地域特殊性,遵循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全面性和可量化性等原则¨J,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时考虑到指标原始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量化性,本文构建了榆林市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共选取31项指标来评价EES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见表1)。(二)指标数据的获取及处理指标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和研究区统计年鉴。通过spssl1.5

5、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收稿日期:2013—10—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42)作者简介:党晶晶,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从事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党晶晶:基于时空视角的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对评价指标计算权重(见表1)。表11997---2011年榆林市EES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权重注:基础数据来源于1997—2011年《榆林统计年鉴》和相关邵门的调查数据。(三)区域EES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本文采用简单加总求和法得出单个指标评价指数)=∑W,式中)表

6、示生态指数,XI表示生态系统第i个指标的特征值,同理可得经济指数g(Y)和社会指数(z)。在此基础上,本文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系统,拓展了协调发展模型的应用范围,对EES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更为全面。该模型在协调发展理论和离差系数最小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经济与社会指数间的相对离差值来衡量EES系统协调程度,即离差系数越小越协调。因此,EES系统在时点t的协调度B(f)为:『(:)!g()!垒(兰21日(£)=1L.)±(2±垒兰)I3J式中t,)、g(t,Y)和h(t,)分别为生态

7、系统)、经济系统g(Y)与社会系统在t时刻的值。在一定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的约束条件下()+g(Y)+h(z)=c),只有当)=g(Y)=h(z)时)g(Y)h(z)达到最大值,即系统)、g(Y)与(z)为最协调。因此,.s系统的发展度(C)为:C((t)=WAx,t)+Bg(,t)+c(,t)。式中:、B、C为待定系数,且+B+C=1。EES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用D(t)表示],D(t)=C(t)B(t)。(四)区域协调发展度的类型分类及评价标准关于协调发展度的研究大多是介于两个变量之间进

8、行定量分析J,而本研究中是分析三个变量间的协调发展度。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计算结果将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协调发展类(0.75—1.0)、亚协调发展类(0.60—0.75)和失调衰退类(0—0.60)三大类型,其中协调发展类中包括优质(0.85—1.0)、良好(0.80—0.85)和中级(0.75—0.80)三种协调发展亚类,亚协调发展类包括初级协调发展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