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

ID:58072584

大小:52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2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_第1页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_第2页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2卷第5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2No.52014年9月JournalofFoshan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Edition)Sep.2014文章编号:1008-0171(2014)05-0011-03空心莲子草致病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效果研究何丽烂,陈乐辉,王芳(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佛山528000)摘要:从自然发病的空心莲子草中分离出9种菌株,经鉴定菌株B、D分别为不同的链格孢菌,菌株C为粉孢菌,菌株F为尖孢镰刀菌,菌株G为串珠镰刀菌,菌株E、I

2、为未知真菌,A、H均为细菌。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到健康的空心莲子草上,结果表明,在供试的9个菌株中,菌株F(尖孢镰刀菌)对空心莲子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次为菌株B(链格孢菌),接种9d后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6.69%和17.33%。关键词:空心莲子草;致病菌;鉴定中图分类号:S459文献标志码: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Griseb),又名喜旱莲子草,是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原产于巴西,现已遍及美洲、澳洲、亚洲及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空心莲子草生[1]命力极强,生长繁

3、殖迅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恶性杂草之一。在我国,防除空心莲子草的主要措施是化学防除,使用效果较好除草剂有草甘膦、使它隆及复配剂水花生净。由于大量施用除草剂不可避免会造成环[2-3]境污染,因此,利用微生物防除空心莲子草的研究开始被重视起来。比如向梅梅等(1999)分离出了对空[4]心莲子草有抑制作用的莲子草假隔链格孢菌(Nimbyaalternantherae),并对其生长和产孢条件进行了探索;[5]万佐玺等发现链格孢菌(Altermariaalternata(Fr)Keissler)的毒素对空心莲子草有很强的致病作用。本研究对自然发病的空心莲子草病

4、原菌进行了分离,目的是筛选出高致病性的菌株,为开发空心莲子草新型除草剂提供实验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空心莲子草,采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基地。1.2试验设计1.2.1菌株的分离与鉴定2将采集到的材料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在蒸馏水中浸泡2~3h后取出。在空心莲子草叶片剪5mm的小块组织,用75%酒精浸泡30s、无菌水换洗4次后,移入马铃薯琼脂(PDA)平板上培养。28℃培养3d后,挑取小块组织边缘未污染的菌丝,再次移入PDA平板上培养。无污染的菌株移入PDA斜面培养,编号备用。在培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中挑选单菌落再分离培养,镜检,根据菌

5、体形态特征进行鉴定。1.2.2致病菌株的筛选将分离获得的菌株分别接种PDA平板上培养7d后,用无菌水冲下,稀释至100mL,用喷雾器喷洒到健康的空心莲子草植株上,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株,3天喷一次,连喷3次。接种材料于室温收稿日期:2014-01-10作者简介:何丽烂(1973-),女,广东河源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1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25℃)下保湿24h,取出后观察记录发病情况,每天记录存活的叶片总数、病叶数、各叶片的发病级数,[6]计算各菌株的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100病情指数

6、(%)=移(调查总叶数×最高一级代表值)叶片病情分级标准:0级为叶片上无病斑;1级为叶片上1~4个病斑,不黄化;2级为叶面病斑覆盖率小于20%,不黄化;3级为叶面病斑覆盖率小于40%,不黄化;4级为叶面病斑覆盖率小于60%,病斑密集,局部黄化;5级为叶面病斑覆盖率大于80%,病斑密布或聚积成大面积坏死斑,叶片80%以上黄化;6级为叶片呈火烧状卷曲枯死或脱落。2结果与分析2.1空心莲子草微生物菌株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组织分离法,从空心莲子草叶片中分离得到9种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微生物,分别编号为A、B、C、D、E、F、G、H、I。菌株A菌落呈乳白色,边缘散射

7、突起;菌株B菌落呈褐色轮纹状,边缘灰色;菌株C菌落呈白色棉毛状;菌株D菌落呈黑褐色散射状,边缘灰色;菌株E菌落中间呈奶黄色,边缘呈白色轮纹毛状;菌株F菌落呈白色絮状;菌株G菌落呈苍白色毛毡状;菌株H菌落中间呈奶红色平滑状,边缘突起;菌株I菌落呈褐色粉粒状。观察发现真菌B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单枝弯曲,分生孢子褐色,呈卵圆形、倒棍棒形,有纵横隔,顶端具喙状细胞,应属半知菌亚门中的链格孢属(见图2);真菌C菌丝体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无色串生,属半知菌亚门中的粉孢属(见图3);真菌D菌落呈黑褐色散射状,边缘灰色,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卵圆形,有

8、纵横隔,为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见图4);真菌E菌落中间橙色,边缘呈白色轮纹毛状,显微镜下只观察到其菌丝,故无法鉴定其种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