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pdf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pdf

ID:58065653

大小:225.6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1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pdf_第1页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o14.o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取向文/王馨铭摘要:积极心理学领域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两种取向:享乐主义取向关注个人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满意和幸福的评估,强调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奉献主义取向则用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来诠释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本文综述了与之相关的部分理论,提出了应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生育状况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取向的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新生儿家庭的社会支持,并开展相关干预研究.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向;享乐主义;奉献主义;新生儿家庭;社会支持国际心理学研究的新浪潮——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提出,倡导心体的生活目的、个人成长、自我接纳入手,评价主观幸

2、福感(Keyes,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006),关注个体自身及其社会性两方面的发展。近年来,研究者越来为主要内容,翻开了心理学研究全新的篇章。幸福与幸福感是积极心理越重视奉献主义取向的主观幸福感。学的核心目标。幸福的人的免疫系统比那些不幸福的人更能够有效地工2.年龄婚姻及生育对主观幸福感取向的影响作(Kamen—Siegel等,1991;Segerstrom等,1998~Stone等,1994)。由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接触,包括生活环境、交友、社会参与等作为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理解和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方面都受到来自家庭及监护人的

3、直接影响,特别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感,并准确地预测影响她们的因素。作为一种临床实践,积极心理学更的东方社会,青少年很少有机会完全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其社交范围为关注是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而不是矫治心理缺陷。因此,积极心理往往被动局限于校园内,其社会满意度也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老师的影学是对传统临床心理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该领域研究一直存在两种响,并不能准确反映青少年的真实意图。取向:享乐主义与奉献主义。同时,青少年不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经常与社会一致性发生冲1.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和研究取向突;单一的考评标准学习成绩并不能满足青少年的社会实现;个人能力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

4、ell—being,简称s髓)主要是指人们对不足使得其社会贡献非常有限。可以说,青少年阶段的主观幸福感研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究,更适用享乐主义取向。此阶段的主观幸福感高度正相关于生活质量有人口学、社会经济学、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学(如个性、自尊、自我满意度。效能)等变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为寻求社会实现,开始积极融入社会,表现在目前学术界广泛引用的主观幸福感概念是由Diener提出的。在主动地调整自身求得社会一致性、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搭建人脉关Kahneman教授、Diener教授和Schwartz教授(1999)合著的《幸福:享系网络,

5、关注他人评价等等。乐主义心理学的基石》(Well—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e结成夫妻和婚姻伴随着一系列重要关系的发展:婚姻关系、Psychology)书中认为主观幸福感一般由三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构成:积亲属关系、以后的亲子关系,它们都潜在地对幸福和健康起作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即主观幸福感包括对生活质量的体用(ArgY1e,2001)。已婚的人比离异、未婚和同居的人更幸福验(情感)和对生活质量的认知(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这是一种(Myers,2000)。而最不幸福的是套在不幸婚姻中的人。那是因为婚姻享乐主义取向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关注个人对自己

6、整体生活的满意和提供了更好的心理和生理的亲密感,一种生儿育女简历家庭的环境,一幸福的评估,将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定义为追求快感和回避痛苦。这种种作为配偶和父母的社会角色,一种自我认同和养育后代的生活背景传统在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都有众多的拥护者,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AlanCarr,2004)。子女出生后,在关注生活质量的体验与认知的基世纪的希腊哲学家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直到20世纪80年代础上,年轻父母们开始承担养育子女的义务,开始真正地反思自己的社末,学术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都倾向于享乐主义取向的主观幸福感会责任,开始更加关心公益活动,开始稳步地实践社会贡献。至

7、此,单(Kahneman,Diener,&Schwarz,1999)。靠生活质量满意度已经不能判断其主观幸福感程度了,“个体人”完全与之相比,奉献主义取向则用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来诠释幸福和美好转变为“社会人”,实现了主观幸福感由享乐主义取向到奉献主义取向的生活。这种传统在宗教和精神活动中很受欢迎。这种传统的核心来源的转变。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即真正的幸福不是源于我们欲望的满足,而是源3.新生儿家庭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于完成了良心认为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幸福源于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