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我们的师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兴趣是一个价值系统,它与行动目标相联系,能支配内在心理动力,促进目标实现。”兴趣是推动学生成才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由于初中地理学科不是升学必考科目,所以学生往往不重视。但是,地理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也是作为新时代公民的基本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把它作为内在“激素”来发展
2、学生的智力,鼓励他们热爱、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我谈谈自己在几年地理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方法。一、利用多媒体网络采取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构建不同特色的个性化的智能结构。例如:讲我国的河流――“黄河”,第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几”字形的黄河全景;再展示冰雪融水的黄河源头、雄伟壮观的壶口瀑布、中游黄土高原的植被景观、下游的浑浊河水,以及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地貌;最后布置“多渠道了解有关黄河的传说”和“黄河流域的风
3、土人情”两个课后拓展-------------学习任务。第二课时,则先让学生自己相互交流拓展学习成果,学生们在愉悦的互动氛围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交流、拓展,得到了知识。我再趁热打铁,将探讨引向深入,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男生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到中下游。我接着又引导:“假如全班一半同学是住在这“几”字形地区的居民,他们是否
4、同意这位同学的建议,为什么?”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师生都受益很大。二、教学语言要准确、精要、清晰、直观、形象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大小。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精要、清晰、直观、形象。准确、精要、清晰的语言能确保知识传授得科学、正确,绘声绘色的直观、形象性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梅雨一节时,我引用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梅雨天的情景跃然而出,学生似见景闻声
5、,如临其境。教师还可以选用有关地理的民间俚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增加他们的知识。例如地理谜语,像“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等;又如歇后语,“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等。三、开放式教学代替封闭式教学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作为教学课程,其知识只有回归自然和社会,才能让学生产生并保有持久的兴趣。而以自主和创新为核心的“开放式”教学,注重教学的多元
6、化和学习的自主性,注重教材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系统之间的横向关联,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独立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1.当教师在课堂上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除了组织学生据此讨论、自学外,还要由学生据此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师生或者生生合作、互答,也可畅谈相关本专题的知识与见闻。2.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带领学生骑自行车向西走,感受中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从太行山入手,看它的走
7、向,结合地图册,实地测量山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爬到山顶,体会温度的变化: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摄氏度。3.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认知的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气候部分时,应要求学生每天看天气-------------预报,并绘制气温、降水情况表,记录、比较每天、每月的天气状况,测算某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以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总结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与气候相关的因素等问题。四、选用简短的地理信息,故事穿插,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一些枯燥的知识,及时引入简短的
8、地理信息或者生动的故事,可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呢?”问题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兴趣被激发了,接着就展开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