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

ID:5804112

大小:49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25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_第1页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_第2页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_第3页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_第4页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2-7 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7结构图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时,需要对微分方程组(或变换方程组)进行消元,最后仅剩下输入、输出两个变量,因此中间变量的传递过程得不到反映。若采用结构图,它就能形象地表明输入信号在系统或元件中的传递过程。另外,下面将会看到,利用结构图,也便于求取传递函数。所以,结构图在控制理论中应用十分广泛。一、结构图在第2-6节中,我们曾采用消元法求得图2-24所示网络的传递函数。这里,我们采用结构图的方法求其传递函数。网络的微分方程组如下:对上两式进行拉氏变换,得或(2-54)(2-55)方程(2-54)可用图2-29表示,方程(2-55)

2、可用图2-29表示。将图2-29按信号传递方向结合起来,网络的输入量置于图示的左端,输出量置于最右端,并将同一变量的信号连在一起,如图2-30所示,即得网络结构图。对图2-30进行所谓“等效变换”就可得出网络传递函数,因此网络结构就更为简单,如图2-30所示。关于结构图等效变换的方法将另作介绍。(1)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2)对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做出各元、部件的结构图。(3)按系统中各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结构图连接起来,便得到系统的结构图。下面以图1-7所示随动系统为例。把组成该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

3、程(2-18)进行拉氏变换,可得方程组(2-56),其中比较元件(2-56)电位器(2-56)放大器(2-56)电动机(2-56)减速器(2-56)各元、部件的结构图如图2-31所示。然后将各方框图按信号传递顺序连接起来,可得到图1-7所示随动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32所示。由上讨论可知,系统结构图,实质上是系统原理方框图和数学方程二者的结合。在结构图上,用记有传递函数的方框,取代图2-5原理方框图中的元件名称,也就是用传递函数取代了各元、部件的具体物理结构。可见结构图对系统特性进行了全面描述,它也是一种数学模型。所以,控制系统结构图,是

4、一种描述系统各组成元、部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表示了系统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示了系统各变量之间的运算关系。二、结构图的等效变换结构图是从具体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数学图形,主要是为了研究系统的运动特性,而不是研究它的具体结构。从尽可能简便地获得系统传递函数这一点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对它进行任何需要的变换,当然,这种变换应该是“等效”的。所谓“等效”,就是不论结构图图形如何变化,变化前后有关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在实际系统中,任何复杂系统的结构图,都不外乎是由串联、并联和反馈三种基本结构交织组成的。下面依据等效原理

5、推导结构图变换的一般法则。1.串联传递函数分别为和的元件串联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等于该两个传递函数的乘积。假定有两个传递函数分别为和的元件串联在一起,如图2-33所示。现欲将两者合并,用一个传递函数代替,保持和的关系不变,如图2-33所示。由图2-33可写出消去中间变量,则有由图2-33并结合上式可得(2-57)上述结论可以推广到任意个传递函数的串联,如图2-34所示。即:串联后总传递函数等于各个串联传递函数的乘积。2.并联传递函数分别为和的元件并联连接,其等效传递函数等于该两个传递函数的代数和,即(2-58)并联连接及其等效结构图,如图

6、2-35所示。由图2-35可写出消去中间变量,得可见,则有同样可将上述结论推广到个传递函数的并联,如图2-36。其等效传递函数为个传递函数的代数和。3.反馈连接图2-37为反馈连接的一般形式,其等效变换如图2-37所示。由图2-37可写出消去中间变量、,得式中分母上的“加”号,对应于负反馈连接;“减”号对应于正反馈连接。若令(2-59)则称为闭环传递函数。若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则系统(图2-37)称为单位反馈系统,此闭环传递函数为对于一般简单系统的结构图,利用上述等效变换法则就可方便地求得系统的总传递函数。例如,以图2-30所示的网络结构

7、图为例,利用传递函数串联法则,就可求的如图2-38的简化等效结构图。然后利用反馈法则,求得网络总传递函数,如图2-38所示。又如对于图2-32所示随动系统的结构图,利用同样的方法,可得等效结构图及系统闭环传递函数。如图2-39所示。图中。由于实际系统往往比较复杂,信号传递互相交叉,不能直接利用上述法则来简化系统。对这种复杂结构,首先要设法解决相互交叉的问题,即必须把求和点、引出点作等效移动,然后才能应用上述法则。4.求和点移动(1)求和点之间的移动:图2-40为相邻两个求和点前后移动的等效变换。因为总输出是、、三个信号的代数和,故更换相邻

8、两个求和点的位置,不会影响总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变换前:总输出信号变换后:总输出信号两者完全相同。因此,相邻求和点可以随意变换位置。这对多个相邻求和点也是正确的。(2)求和点前(或后)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