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

ID:5803401

大小:11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2-25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_第1页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_第2页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_第3页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_第4页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解读作者洪俊杰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黄薇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张蕙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陶攀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洪俊杰黄薇张蕙陶攀本文首先从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学两个角度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际,从资源论、产业组织论、制度论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索以及实证经验的总结。文章发现现阶段中国走出去的企业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环境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有重要影响,能部分地解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行为;制度因素是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关键词:走出去资源论

2、产业论制度论自从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0年底,中国130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国家(地区)第5位,存量位居第17位。中国已进入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的对外开放新阶段。与发达国家循序渐进的投资模式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速度快、力度大、多种投资模式同时进入多个国家投资的特点。Guillen,M.F.,Garcia-Canal,E.,“TheAmericanModeloftheMul

3、tinationalFirmandtheNewMultinationalsfromEmergingEconomies”,AcademyofManagementPerspectives,23(2),2009,pp.23-35.相对于中国ODI的快速增长,有关中国企业ODI的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与基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传统理论有很大差别。本文将在理论回顾和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解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并据此提出政策启示。关于企业走出去的理论概述13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初自然也是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

4、投资为研究对象,探讨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区位选择以及投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走出去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这些理论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为企业的走出去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目前对企业走出去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学两个角度展开。从国际商务的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90年代以来也有学者基于战略的资源观(Resource-basedView)和制度观(Institutional-basedVi

5、ew)进行研究。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乐观论和悲观论两大学派。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包括新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垂直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水平型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知识资本模型以及新新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等。(一)国际商务的角度1.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有两派观点:一是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1970年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基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他研究了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

6、先河。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若想在国外市场进行投资,必须拥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即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否则由于额外成本的存在跨国公司将难以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因此,培育和提升各自的垄断优势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前提条件。另一派是以英国里丁大学教授巴克莱(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为代表的内部化理论。该理论的着眼点在于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该理论认为,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因此跨国公司会通过建立海外分公司,将一些中间产品

7、的生产和交易转入组织体系内部以降低交易成本。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综合上述两个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东道国区位因素,建立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Theory),又称为OIL范式(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Paradigm)。该理论认为企业跨国经营需要具备三大因素:所有权优势(O)主要来源于企业在技术、品牌、组织管理、规模经济等方面特定的优势及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市场管理和经营实践中积累的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I)是指具有产品多阶段生产特点的跨国公司,特别是从事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ODI13把其特殊的工

8、艺或功能安排到国外,可以把母公司特定的所有权优势保留在国际生产纵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