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

ID:58019523

大小:3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0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1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2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3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4页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探究(此论文获2007年瑞安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科研论文评比小学数学组二等奖)摘要: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操作活动时机的选择,操作活动“度”的把握,以及操作活动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三方面对操作活动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活动,有效性。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操

2、作把握到图象到符号把握,即先有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为此,操作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教学实践表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概念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动手操作活动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一、要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然后动手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实际

3、知识形成前、知识形成中、知识形成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1、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如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丰富的表象,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之上,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由摆几何图形。如有的摆,有的摆、等。在摆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三角形或圆片;在第一行自由摆几个,在第二行根据自己意愿摆上几个几,然后交流说一说第一行摆了几个

4、,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的感知基础上然后引出“倍”的概念,既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有丰富感知和表象做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再如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等规则发现也都要先动手操作来探索发现,这里就不再详细说了。2、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就是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第四册“找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

5、律的一副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问他们这些排列有什么规律?生1说:斜着看每种图形都一样的。生2说:每行的图形的排列次序发生了变化。生3说;这里面肯定有规律,就是一下子发现不了。这时老师给予引导;大家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这里图形从第一行变到第二行,是怎么变的,这是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一行和第二行认真观察,忽然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说;老师我发现了,第一行图形的排列是而第二行排列的顺序就是把第一行的第一个移到最后,其它的不变。这时其他的同学也跟着叫了起来;对呀!是这样。为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变化规律,老师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移一

6、移。紧接着老师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到第三行,第三行变到第四行。学生们兴趣可高了,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动手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问;现在你们对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吗?他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确实较难,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引进了动手操作的环节,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3、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学习活动过程需经历两次飞跃,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抽象回到实践是

7、第二次飞跃。为此我们教师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还需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如学了“米”的认识,让学生去测量以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去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二、要把握好动手操作的“度”动手操作果然是学生形成、理解、巩固知识的一种好的学习手段,但是还要把握好运用的“度”,“度”的大小取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能力。1、不需要

8、动手操作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采用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否则就是摆设,学生没兴趣又浪费时间。如学习表内乘法,当学生已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对于口诀的意义,形成的过程基本上已掌握。在学习7——9的口诀,并说说口诀的意义、来源、在用加法算是去验证一下口诀是否正确即可,不必让学生去摆、去操作。因为这样反而提高教学效率。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