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

ID:58008263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7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4页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略谈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摘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又是学生掌握得不够好的部分。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开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解题主动性,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以找规律,把握特点。解决问题;学习动机;激发;教学方式;反思“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更是一个难点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每册教材中。在这块内容的教学上,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可还是有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见“解决问题”色变。怎样改变这一状况,让每个学生在“解决问题”这条路上走好,是每个教师夜思口想的问题。下面结合木人的

2、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解题主动性学生之所以怕“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觉得“解决问题”难。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消除学生这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根据各种题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解题主动性。1・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解决问题”的教学屮,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解决问题”感兴趣。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采用“游戏”式教学,减少理解难度。如:在学习“陈军家距离学校508米,他一天往返两次,一共要走多少米?”这道题时,考虑

3、到学生对“往返两次”理解有困难,于是采取游戏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难点:我在台前左侧画了一个圈,代表陈军的家,在台前右侧画了一个圈,代表学校,然后请了三个学生上来:A代表陈军妈妈站在家里,B代表老师站在学校,C代表陈军模拟上学情境。要求全体学生仔细观看台前学生的模拟表演,当陈军从家走到学校时,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往当陈军从学校走到家时,告诉学生“这是'返这样学生对“往返”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趁机再问:“往返一次有几个508米?”(2个)“那往返两次有儿个508米?”(4个)学生理解了“往返两次”就是“求4个508后,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2•讨

4、论,调动学生解题激情一些学生总觉得口己长大了,不大喜欢别人指手画脚的,他们喜欢自己摸索。所以对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展开讨论,再由教师总结,效果会更好。如在解决“三年级有男生85人,男生比女生多17人,男生和女生共有几人?”这道题时,笔者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会用一步来解决,还有些学生懂得要两步解决,可能在求中间问题时会受看到,多”就用“加”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便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1)要求“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几人?”能一步解决吗?(不能,要两步。)(2)必须先求出什么?(女生人数)(3)从哪个条件知道:男生和女生谁

5、多谁少?(从“男生比女生多17人”知道男生多女生少)(4)求少的该用什么方法?(减法)通过上面的讨论,学生认识到这道题虽然只有两个信息,却是个两步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并不是题目中有“多”就用“加”,有“少”就用“减”,而是要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做法。这题解答完后,还可将“男生比女生多17人”改成“男生比女生少17人”再让学生解答,加以巩固所学思考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思考方法。3•引领,提高学生读题能力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对问题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给他们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怵I难

6、,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学生扫除解题障碍。如:一块长方形玉米地,长58米,宽9米,要给它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一而靠山,篱笆至少要围多少米?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解答出來,而对第二个问题许多学生就难以下笔了。此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一面靠山”和“至少”进行理解:1)“一面靠山”表示什么意思?(只要围三面)2)“至少”说明是怎样的边靠山?(长边靠山)在学生充分讨论反馈后,他们认识到“一面靠山”表示只要围三边篱笆。“至少”说明靠山的是长边。那么要围的篱笆长就只要“9+9+58二76(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将上题

7、题中的“至少”改成“最多”让学生解答,相信在前血解题经验的基础上,这个问题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怵I难了。4•画图,减小解决问题难度小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乂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教师应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如:有250人坐7辆车去郊游,前6辆车每辆各坐36人,第7辆车要坐多少人?这道题里数字比较多,一些学生看完题示,头都晕了。此类题,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先画7个方形或圆形代表7辆车,再让学生在前面6个方形或圆形里填出“36”,表示每辆车

8、各坐36人,大括号打在7个方形或圆形上方标上250人,表示250人坐在7辆车上,在第7个方形或圆形里打上“?”号,表示问“第7辆车要坐多少人?”如下图:通过这样一画图,学生很快便理清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要解决“第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