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反思明小勇.doc

教学案例反思明小勇.doc

ID:57960690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5

教学案例反思明小勇.doc_第1页
教学案例反思明小勇.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教学案例反思明小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案例反思: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刘河中学明小勇2007年12月5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举行的全县物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讲的是《大气压强》这一节,其中,让学生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是一个亮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我获得了一等奖。对于大气压强,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天气预报,报纸书籍等途径,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上更进一步,确实认识到大气压强真实存在,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再引导学生亲手测量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最后让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以及大气压强的变化和测定。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

2、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到大气压强真实存在,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现象以及测量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和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教学案例: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大气压强是真的存在吗?”然后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几个实验,

3、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再让学生简单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后,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的值究竟是多少呢?”师:既然大气压强是真是存在的,那么你们想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少吗?生:想知道(齐声)师:那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课本上的“想想做做”。这个实验如果你来做,你会做吗?生:我会做,只要将吸盘蘸水按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慢慢向上拉,当吸盘脱落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再算出吸盘的面积,用公式P=F/S就可以算出大气压强的值了。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同意(齐声)师:(微笑)这个方法是好,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请同学们再想一想。生:弹簧测力计很难读数,当

4、吸盘脱落时,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会很快缩回去。生:当吸盘脱落时,吸盘会发生形变,面积会发生改变,这样实验的误差很大。生:吸盘里还会有许多空气,也会影响最后的测量值。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你们能做出改进吗?生:能师: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器材,特别推荐“一次性注射器”这个简单实用的器材。请同学们再讨论该怎样使用它去测量大气压强的值生:用细绳子捆住注射器活塞的尾部,将活塞推至顶部,尽量排尽里面的空气,用橡皮帽堵住出气孔,然后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拉动活塞,读出测力计的示数,算出活塞的面积后,用公式P=F/S算出大气压强的值。师:活塞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生:我们准备了两种

5、方法,一种是用细绳子捆住注射器,测出他的周长,再算面积。另一种是利用注射器的刻度,即注射器的容积V,只需用刻度尺测出有刻度的地方的长度L,再用S=V/L算出面积。师:太好了,你们一定会成功!生:我们组还是用吸盘,但我们作了改进,吸盘吸在玻璃板的背面,挂钩下挂一个方便袋,不断往方便袋里装沙子,直到吸盘脱落,再用测力计测出沙子的重量即可。师:好!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动手亲自来测量一下吧!(学生动手做实验)师:好,各组同学都完成了实验。现在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生:我们组用的是注射器,得出P=0.86×105Pa。同时我们组分析了误差,主要是因为注射器里的空气没有排干

6、净,活塞的面积计算也有一定的误差。生:我们组用的是吸盘,实验连续做了三次,得出P=0.72×105Pa。吸盘的面积是导致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师:同学们做的太好了。但都是得出粗略的结论,要想得出精确的结论,还得学习托里拆利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托里拆利实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完整地体会探究实验的整个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和前面学的“长度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误差”等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出了更

7、合理、更好的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小组每个成员的通力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为创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使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有关大气压强的知识与现象,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中的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理念。2008-11-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