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34481
大小:9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14
《江南地区开发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武汉市光谷第三初级中学刘声祥教学内容分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教版)。教材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七年级历史书中为数不多的政治、经济史内容并存的一课。这节课内容多头绪繁杂,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表述是:“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对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作为“江南
2、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得本课的线索更加鲜明、清晰,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以后学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作好铺垫,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变化的来龙去脉,并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今天南方经济的发达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2.经过大半学期的历史课学习,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
3、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3.此前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多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本课以经济史内容为主,学生较为陌生,同时本课高度概括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设计思路: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学内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本课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式、谈话法等多种
4、教学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2.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以及淝水之战的简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2.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和制作示意图,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3.分
5、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发展”图,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具体内容及呈现材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多媒体演示:一幅江南美景,一曲优美的《春江花月夜》,一首白居易的《忆江南》。显示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 引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江南,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
6、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早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 倾听、欣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上的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方。明晰概念内涵 学 习 新 课 一、展示史料,直入主题。多媒体展示: 1.《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述。《史记》:“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宋书》:“江南……民户越来越多,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年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
7、个郡的粮食。……丝锦布帛产量很高,可以供应天下人穿衣。” 导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并通过示意图了解朝代更替。 引导: 从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理解两段材料。 制作东汉到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示意图。 师生相互交流,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整合教材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借助材料感知历史、学习历史。 感受这一阶段“政权分立”的特征。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感知。 将教材引用的《宋书》中一段材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