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22034
大小:28.8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4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计划(2014-2016)1.需求论证(1)背景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国家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1000多万个制造业企业,提供了13934万个就业岗位。在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仍然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总量和规模将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机械制造及加工业发展迅猛,需求旺盛,形势十分喜人。2014年,丹阳市实现GDP830.5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118.15亿元,增长15.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09亿元,增长21.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21.6%;完成工业投入677亿元
2、,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6个。规模企业达712家、销售超10亿企业14家、超百亿企业4家、上市企业8家,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航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彰显,成为全国、全省重点扶持产业。“十二五”期间,丹阳市将继续通过大项目、大投入,发展大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工贸一体、创新为本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打造2个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我校的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升我
3、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力,把握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对本地区的人才的需求的现状与趋势,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使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对接。通过对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找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也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机械专业技能人才。为此学校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多类别、多方位的调查,以求对本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2)专业建设基础①专业办学
4、规模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开办于2009年,学制三年,近几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准不断提高,人才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招生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现在在校生人数达到158人,每年的机械加工专业就业形式良好,毕业生总是一抢而空,供不应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机电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组成了专业群,以省级品牌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省级品牌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为骨干,涵盖“机械加工技术”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②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人,外聘专业课教师1名,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占85.7%;研究生1人,占14.28
5、%;双师型教师10人,占100%;外聘教师1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2.5%;本专业具有市级专业带头人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3名。③课程建设本专业建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与实训、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专业群平台课程和数控工艺与编程、普通车床加工、数控车床加工、普通铣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④实训条件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拥有包括普通车工车间2、金工车间2、金工车间1、钳工实训室(二),设备累计资金达119.615万元。2.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构建“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数控技术人才为目标。提
6、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建设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整合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制定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突出综合能力)多元评价模式建设,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走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前列。(2)具体目标①构建符合制造类企业的需求、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丹阳及周边区域经济市场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满足社会需要。②建立多元评价
7、的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引入社会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通过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质性评价、笔试、答辩、设计等量性评价和完成企业项目或任务的最终产品的态度、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和鉴定等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性。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教师+技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多名课程负责人。④进行深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