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doc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doc

ID:57921605

大小:5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4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doc_第1页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研究作者:徐炫单位: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贵州贵阳550005【关键词】结膜炎细菌性急性加替沙星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0引言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一种多发于夏秋季,传染性极强的以细菌为病原体的急性结膜炎症,其诊断与治疗不难,但山于临床上滥用抗菌素,导致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多,给临床药物应用增加了困难.加替沙星滴眼液是第四代氣哇诺饷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很少应用,我们200608/10以加替沙星滴眼液为试验药,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为对照药,进行了双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加替沙星滴眼液治疗急

2、性细菌性结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L1对象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设计.试验纽与对照纽各30例.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试验组(替沙星滴眼液,郑州卓峰制药厂生产,5mL:15mg/支)或対照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mL:15mg/支).患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参考文献[1]执行.1.2方法将试验药滴入眼睑内,每次2滴,每2h1次,6次/<1,共2wk.双眼同吋患有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患者一律选取右眼为观察眼,但双眼同时进行试验药物治疗和冲洗结膜囊.旳眼患病者另眼进行

3、预防性用药,但不行结膜囊冲洗.入选对象均做体格检查.用药前及用药第2,4,6,&10,14日观察并记录受试者的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细菌培养阳性者作种屈鉴定,对培养出的细菌采用纸片法做加替沙星(5&rnu;g/L)、左氧氛沙星(5μg/L)、氧氛沙星(5μg/L)和环丙沙星(5μg/L)的药物敏感试验,治疗前细菌培养阳性者治疗后作细菌培养.分别计算患眼主要症状、体征(结膜充血、眼分泌物、眼痛、畏光)治疗前后积分改善百分比,并参照文献进行综合疗效评价[2].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

4、析.2结果试验纽与对照组疗程结束时的痊愈率分别为80%与5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7%与76.7%.试验纽•与对照组治疗前细菌培养率分别为90.0%与83.3%,经检验χ2=0」44,P=0.704,差异不明显.治疗前培养阳性细菌总株数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7和25;治疗后LJ青除细菌株数分别为26和25;治疗后未清除细菌株数分别为1和0.清除率分别为96.7%与100%,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治疗前每例患者只培养出一株细菌,故细菌阴转率与细菌清除率结杲相同,治疗后细菌阴转

5、率分别为96.7%与100%,经(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表现为眼刺痛;対照纽•中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和眼刺痛,不良反应轻微,无需处理.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眼科门诊的帘见病和多发病,英诊断与治疗不难,但山于临床上滥用抗菌素,导致耐药菌株的逐渐增多,给临床药物应用增加了困难.我们通过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7%与76.7%,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l7

6、),农明加替沙星滴眼液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左氧氟沙星组.在分离的52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6株,革兰阴性杆菌1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多见,革兰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及肠杆菌多见.我们发现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已占细菌性结膜炎病原休的前几位,与文献[3]报道相似,可能与临床滥用抗生素有关.综上所述,加替沙星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滴眼液,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参考文献】[1]陈晓莲,刘杏,蚀兴武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和药物第三

7、性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3):319-322.

[2]NormaiinEK,BakkenO,PeltolaJ.Treatmentofacutebacterialconjunctivitis:Acomparisonoffucidicacidtochlorarnpenicoleyedrops[J].ActaOphthalmolScanol,2002,80:183-187.

L3]戚朝秀,王晓黎,吴笑梅.加替沙星滴眼液対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抗菌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

8、⑶:346-349.vp>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