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19584
大小:6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4
《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训诂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小的意义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纽成部分,在屮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它是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必须运用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说,几乎一切与屮国古代文化有关的学科有需要它作为工具來解读古书。为了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各级各类教学大纲都规定受教育者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应的理解文言作殆的能力。虽然训诂学是一门理论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但是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各种语言
2、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屮,从而在教学屮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高屮新教材屮文言文入选的篇H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比旧版本更胜一筹。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方面下的功夫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就总体而言,课文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语文教学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出于校对或其他原因,语文文言文课本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还需要加以补正,使其尽善尽美。因此,作为读注者,特别是教师,对于注释不应该只是机械地接受,而应该对注释本身的是
3、非优劣作出评判,发现错误的或不足的注释要予以更正或补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注释,进而理解原文。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训诂学知识。木文就训诂学对屮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意义试做分析。词是语言屮最小的表义单位,是构成语言、表达意义的基础,只有把词义弄清楚,才有可能理解古文的内容,而训诂学恰恰是用绕着解释词语这个最为核心的内容。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戴震此言可见,词义是否明确对于读懂古书、理解文意是极其重要的。如《史记•鸿门宴》
4、(苏教版必修三):“项王曰:'赐Z彘肩。‘则与一生彘肩。”其屮“生”字,如果按照“生熟”的“生”来解释,似乎情理不合,这只能运用训诂学知识来解决了。《论语•乡党》曰:“君蜴生,必畜之。”邢民疏:“君煬生必畜之者,谓君蜴以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邢民以“牲”训“生”,可见“牲”、“生两字是可以通用的,而“牲”字,《说文》:“牲,牛完全也》”因此,我们判定“生彘肩”就是一个没有加工过的完整的猪肘,因此下文接着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Z。”不然的话,何谈拔剑切而啖Z,这样,我们就证明了“牲”
5、、“生”两•字是通假字,也可以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所以,在语文文言文教学小,训诂学:1、可以帮助准确发现和纠正已有注释的谬误高屮语文苏教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课本注“通'授'”O常见选本也都作此解释。《说文》:“受,和付也。”而《集韵》引《说文》,下有“一曰:承也”四字。王筠据以增之,曰:“手部:'承,受也。’”按《广雅•释诂三》:“受,得也。”与承义相近。《管子•海王》:“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房注:“受,取也。”皆与“相付”之解相反。王筠毬取得之义,而非“相付”之解,云:“手部'
6、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既然“受”通“授”,为什么下文“授之书而习其句逗者”之“授”却不作“受”?可见其屮必有说法。据张文斌《辨疑》说,“受业”当作“授业”,这个“受”既不是“授”的通假字,也不是“授”的古今字,而可能是后人传写或刊刻错误造成的。求学曰“受业”,教学曰“授业”,早在先秦两汉就已经泾渭分明。《孟子•告子下》:“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孟荀列传》“受业子思之门人”,“受业”皆为求学。此外,甲骨文只有“受”,没有“授”。“受”只表“接受”之意,后来字义演
7、变,“受”有给予、接受双重含义。“给予”义是另造的,即“授”字。再比如苏教版高屮语文必修三《六国论》:“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高屮语文第二册注释:“'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半。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如果把“得”解释为“适宜、得当”,那就是形容词,不应该带“之”为宾语。既然认为“之”是“指上而说的道理”,即“诸侯Z地有限,暴秦Z欲无厌,奉Z弥繁,侵Z欲急”等语,那“得”就应该解释为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得”就是得到的意思,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2、可以帮助准
8、确解释文选屮当注未注之处苏教版高屮语文必修四《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抱”字课本未注,但这里并非“抱着”的意思。《广韵》“皓韵”:“簿浩切,抱,持也。”《集韵》“皓韵”:“簿皓切,怀也。”乃常言。《说文》:“抱”,释为“引取也”。琵琶女若是真的将琵琶抱在怀里,是遮不住脸的。黄灵庚以为“抱”是“把”的通假字,“把”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