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26例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26例临床分析近io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深入和发展,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正逐渐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手术手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我院引进并开展电视胸腔镜技术,治疗肺大疱及自发性气胸2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18〜70岁,平均34.8岁。全组患者中肺左侧病变12例,右侧病变10例,双侧病变4例,其中单纯肺大疱合并气胸16例,合并液气胸4例。18例患者术前曾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2患者选择标准①CT检查发现明显肺大疱,尤其是青壮年原发性肺大疱,无论是否破裂,
2、单侧或双侧,均应手术;②CT检杳虽未发现明显肺大疱,但引流5〜7d仍持续漏气者;③继发性肺大疱伴气胸,病变较局限者。1.3麻醉术前按常规剖胸准备,全组均在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单腔或双腔气管插管全麻。术屮保持高频、低潮健侧机械通气,手术过程进行ECG、BP、P、PC02、Sa02等的监测。1.4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首先于腋中线第7肋间皮肤切口广2cm,经胸腔镜套管插入胸腔镜探查整个胸腔。重点在上叶肺尖部、下叶背段及叶间隙,明确病变部位。在单侧通气情况下不能发现漏气部位时,胸内注入适量牛理盐水并反复膨肺观察漏气部位。而后经腋后线第4肋间通过胸腔镜套管置入肺
3、钳牵引显露术野,并经腋前线第3、4肋间置入胸壁套管,送入电凝,内镜切开缝合器或腔内套扎器等方便操作。单发肺大疱,钳夹基底切除后贯穿缝扎即可;对串状肺大疱,长弯止血钳钳夹基底肺组织轻轻移至切口下,切除肺大疱,基底部用4号线交叉字加“8”字缝合。再次通气,寻找有无遗漏的肺大疱及缝线处有无漏气,冲洗胸膜腔,胸膜腔注射5g滑石粉,均匀涂抹至肺表面、胸膜顶、纵隔面或摩擦法行胸膜固定术。如为双侧病变,先做气胸侧,对侧重新取侧卧位,用同样的方法处理。2结果木组26例肺大疱患者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70min,平均45mino术中出血量30~6
4、0ml,平均42ml,无输血。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效果确切,3例术后少量漏气,引流2〜8d后漏气停止,未发生持续漏气、长期带管患者。住院时间5〜14d,平均9do随访6〜24个月无复发,无术后死亡及严重并发症。3讨论肺人疱破裂合并自发性气胸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采用保守治疗和开胸手术,前者复发率高达29%~40%[1],开胸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占20%,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较多。电视胸腔镜手术是20世纪90年代再次在胸外科领域屮广泛开展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美观、较传统开胸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诸多优点。冃
5、前,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被公认为治疗肺大疱伴气胸的首选方法[2]o随着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其手术技术口渐成熟,在基层医院也能迅速开展,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我科自开展胸腔镜下治疗肺大疱手术的体会如下:3.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肺大疱常常伴自发性气胸,我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尽早施行胸腔镜手术:①自发性气胸发作2次以上者;②首次发作但有效闭式引流引流5~7d仍持续漏气者;③单侧肺大疱占据胸腔1/3者;④口发性气胸伴液气胸者;⑤青壮年原发性肺大疱,无论是否破裂,单侧或双侧,均应手术。本组患者均符合上述适手术应证。3.2手术要点①术中肺大疱及破口部位
6、的判断:多数情况下,在单肺通气肺萎缩下,可清楚发现肺大疱的存在,但若胸内粘连较重,则较难辨认。仔细分离粘连后,胸腔内注水,重新双侧通气后多能发现病变部位及漏气处。不易发现的病变部位,往往在肺尖部与胸腔顶部及纵隔面粘连的部位,一些多发较小的肺大疱,反复膨肺再缓慢萎陷后即可发现;②肺大疱切除及创面处理:单发、散在肺人疱,钳夹切除后缝扎基底肺组织,检查无漏气即可。多发性葡萄状肺大疱多位于上叶,可在基底部长弯止血钳钳夹肺组织,切除肺大疱后,将止血钳轻轻移至切口下,创面用4号线间断交叉字加8字缝合,缝合应超过病变部位的正常肺组织,检查无漏气即可;③术后常规注
7、入生理盐水,膨肺后检查有无漏气,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缝合胸部切孔前将胸腔内气体排净,促使肺脏、壁层胸膜早期粘连。另外常规胸膜摩擦同定术能够有效促进胸膜粘连,预防气胸复发[3]。本组患者均采用上述方法处理,效果可靠。总之,胸腔镜手术作为胸外科的一项微创技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用药量,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费用降低。因此,基层医院患者大多可以接受,冃前已成为治疗自发性气胸、肺大疱的常规手术方法。参考文献1Acomparativestudyof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ersusroutineopenthoracotomy
8、inlungdiseases.ChinaJournalofEndoscopy,2003,9(4):7.12.2Hatz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