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轻言夏汉勘同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

ID:5787670

大小:1.53 M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4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_第1页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_第2页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_第3页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_第4页
资源描述:

《不可轻言夏汉勘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不可轻言“夏汉勘同”不可轻言“夏汉勘同”高山杉贺兰山山嘴沟石窟出土的西夏文佛典印本和写本残片(《山嘴沟西夏石窟》,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虽然在量上远不及俄藏、英藏和中藏黑水城文献,但在质上却一点儿也不逊色。其中二号窟出土第十种印本残片(共三纸)内编号K2:96的第一张残片,以及同窟出土第十二种印本残片(共八纸)内编号K2:189的第三张残片,曾被我勘同为北宋华严宗祖师、“楞严大师”长水子璿(965-1038)集《首楞严义疏注经》的西夏文译本(参看我写的《拜寺沟方塔与山嘴沟石窟出土佛典刻本残片杂考》,《中西文化交流学报》,5卷1期[徐文堪先生古稀纪念中西学

2、论专号],2013年7月,第76-79页),是俄英中三国藏黑水城文献中未见的精品之一。近日拿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西夏学》第十辑,看见柴冰女士在她的论文《西夏〈首楞严经〉文本考辨》(第133-141页)中详细地介绍了我这个发现。不仅如此,柴女士还以我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将上述第十种和第十二种残片中其他六张残片也“勘同”为《首楞严义疏注经》。但是,对于她的“勘同”结果,我完全不能同意。下面就来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篇幅所限,我只举一个例子,就是第十二种残片内编号K2:275的第一张残片(图一;《山嘴沟西夏石窟》,下册,图版九六),这是因为它上面残存的西夏字较多,比定出内容的可能性较大,便于

3、说明问题。残片上的字,整理者曾作如下的直译(方框代表未能识读的字):1舍牟陀止于依2舍那观于依3故见谓□知见二4者定慧正等处三(《山嘴沟西夏石窟》,上册,第97页)柴女士认为,K2:275对应于《首楞严义疏注经》卷四之二的以下文字(句读是我加的):故《起信》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隨顺奢摩他观义故。”二者,审观烦恼结解根元,起对治行,即依生灭门修观也。生灭法相染淨不同,起智拣择,对治令断。故《起信》云:“所言观者,谓分別因缘生灭相,隨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修前方便未能相即,故名随顺,修之成就,即观明止,即止明观,止观不二名为正修,即成三昧也。今是初修故名发觉。二-59-不可轻言“

4、夏汉勘同”、别明二义:三。一、正明二义:二。一、因果同异门:三。我觉得这个结论实在是下得太过仓促了。理由有二。第一,山嘴沟石窟二号窟出土的西夏文印本佛典以残片和碎片居多,凡是不带封签、首题和尾题的,整理者一概依据纸张、版式和书体将其暂时归为一种(《山嘴沟西夏石窟》,上册,第56页)。K2:275虽然同已被我发现是《首楞严义疏注经》的K2:189归为同一组,但是在纸张、版式和书体方面,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保证它们都是散自同一部佛典。第二,柴女士“勘同”的这段《义疏》文字,虽然含有K2:275的一些关键词,如“奢摩他”(即整理者直译的“舍牟陀”)、“(毗钵)舍那观”、“依”、“二”、“三”

5、等,但与K2:275并非密合无间。比如K2:275原文中是“奢摩他止”,《义疏》却作“奢摩他观”,一是“止”,一作“观”,差别还是很大的。另外,K2:275上面有的“见”(李范文《夏汉字典》初版第0046号字;下文引用此书,只注“《夏汉》+西夏字序号”)、“知见”(“知”字见《夏汉》2699)和“定慧正等处”(五字依次为《夏汉》2833、4882、2748、1737、5645)等字词,《义疏》中都没有。显然,K2:275绝不是《首楞严义疏注经》。这就是为什么我以前虽然也注意到《义疏》中这些被柴女士“勘同”的文字,但却没有贸然将其与K2:275勘同的主要原因。我最近又重新研究了一下K2:

6、275,终于在汉文大藏经中检索到了一段与它最为接近的文字。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段文字竟然也是来自子璿的著作,不过不是《首楞严义疏注经》,而是《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相应的文字见于该书卷七(凡是K2:275上有的字,都以下划线标出):奢摩他此云止,止即是定,智依此定,併息万缘,唯心独存,故云知也。毗钵等者,毗钵舍那此云观,观即是慧,依此慧故,观察一切,委细推求,历历分明,故名为见。此二者知见也。三摩提,此云等持,但以定慧等处名三摩提,依此义故,名为胜解。K2:275第二行开头本来还有音译为“钵”的西夏字(《夏汉》0776)的残余笔画,与后面的“舍那”正好构成“(毗)钵舍那”,但整理者没能识

7、读出这个字。第三行第四字由于左侧和上部都有残缺,整理者也没能认出来,只好暂时以方框代表。但据上引《刊定记》中“此二者知见也”一句,可以看出该字正是“此”字(《夏汉》5354)。整理者所译第四行最末一字“三”,原文不是西夏文数词“三”,而是发音为“三”的音译字(《夏汉》3984)。从原件照片来看,该字后边其实还有一字,但因字画残损严重,整理者没能认出来。据上引《刊定记》“但以定慧等处名三摩提”一句,可以看出该字正是音译字“摩”(《夏汉字典》45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