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92233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9
《以反思促教学 厚积才能薄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反思促教学厚积才能薄发[摘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断回顾教学过程则会感受到其中的得失利弊,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而点点滴滴的不断反思,正是教学经验不断积淀不断积累的源泉,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关键词]教学反思经验积累近三十年教学生涯,诵读了不少名言警句,近来咀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则别有一番感悟。三尺讲台上年复一年地手执教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2、若总是机械地重复教学,势必会让人越教越困惑茫然,越教越没有激情。反之,若能在课堂教学之后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课堂教学过程,想想教学重难点是否有效地突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规范,课堂小结是否到位……这样,回顾教学过程则会感受到得失利弊,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而点点滴滴的不断反思,正是教学经验不断积淀不断积累的源泉,正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在反思中捕捉教学亮点《幼儿文学》教材根据该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规定本学科的任务是使幼师专业学生认识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进
3、行幼儿文学写作训练,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这就要求《幼儿文学》的课堂教学要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依据基础知识和作品选读配置练习,进行鉴赏训练和改编创作训练,使学习基础知识和阅读作品、练习写作紧密结合。所任教的幼师专业班使用的《幼儿文学实用教程》分为上、下编两个部分。上编的主要内容为幼儿文学基础理论的讲解、幼儿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和经典作品的导读分析;下编则侧重于幼儿文学作品表达技能技巧的指导和训练。由于
4、所任教班级《幼儿文学》课程授课课时少,即要在不到40个学时的一个多月里完成原定76个课时的内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认真领会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难点,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整合,调整教学进度,规划教学步骤。鉴于此,笔者在通读了教材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教学进度,将教材下编'‘幼儿文学作品表达技能技巧的指导和训练”中的内容分解到上编相应各章节教学之中,旨在缩短教学时数,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完成第二章节“儿歌幼儿诗”的教学之后的教学后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在指导学生理解领会了相关概念及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儿歌与幼儿诗经典作品,同时自然
5、穿插儿歌、幼儿诗的朗读、态势语等表达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将基础理论知识与表达技能技巧训练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较好地整合了授课时间,事半功倍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段教学后记捕捉住了这个章节教学内容的亮点,同时也为后面章节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了备注式的提示作用。二、在反思中发现学生个性在平常的教学中,尤其是文科类学科教学中,教师即使是要求学生以开放式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去思考与解答某个问题,学生也总是“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启发,从而达成“共识”,定位在所谓的正确答案上,这样的教学活动久而久之便泯灭了学生的学习个性。其实,在课堂教学
6、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过程是师生敞开心扉交往、相互接纳对方观点、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古人所云“教学相长"。笔者在以《儿歌和幼儿诗的阅读》为课题开设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就试图以学生相互点评的方式,打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教学中首先由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诵读儿歌《洗手》和幼儿诗《小弟和小猫》,并要求这位学生在诵读之后试着分析儿歌与幼儿诗在主题表现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总体而言,这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基本符合要求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归纳总结儿歌与幼儿诗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加以板书
7、,完成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然而就在此时,课堂上有位同学举手发言,我便调整了教学设计。这位同学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分析过于笼统,她认为语言特点方面除了音韵、句式外,二者明显的区别还体现在儿歌更口语化,更通俗易懂;幼儿诗则可以更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进行表述,而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二者的阅读对象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决定的。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她确实是认真地将教材内容仔细阅读并予以思考,有她自己的理解而且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堂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如今任课教师普遍报怨课堂上都是教师说了算,一言堂既成事实。而在这堂公开课上这位同学能大
8、胆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亮出她的观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她的发言至少是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是她个性化思维的结果(课后听课的同事也这么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