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創造力研究的新領域-合作創造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創造力研究的新領域:合作創造力摘要:創造力研究已經從重視個體創造力逐漸走向重視具有復雜互動功能的合作創造力。本文首先論述瞭合作創造力研究的產生及特點。然後總結瞭合作創造領域目前研究的主要問題,如個體與群體同一性、個體與群體動機以及有助於創造的個體及環境因素,並指出合作創造力研究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認為應在重視合作創造過程與機制研究的基礎上,建構系統的合作創造力理論,同時註重研究合作創造力的支持環境與支持技術,並且發展出合作創造力的評估體系關鍵詞:合作創造力;群體同一性;聯合動機;合作環境;合作支持技術分類號:B844;B849:C931前言創造力的杜會心理研究是從社會文化理論研究中分化而來的,並在近期的創造社會心理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John-Steiner,2000)。創造力的社會研究發現,很多創造行為是發生在合作情境中的。而且隨著學科的發展。做出創造性成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經驗背景越來越復雜,個體很難同時具備,以至於Bennis和Biederman(1997:指出;"個體問題解決這一孤獨的騎兵已經死去”。因此,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瞭對合作創造力的理論研究,90年代逐漸開始大量出現。研究者越來 越明確地意識到創造力不僅是個體的產物。更是個體的聯合與這種認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迄今為止合作創造力的研究依然處於創造力研究領域的邊緣。近期出版的關於創造力研究的綜合性論著(stemberg&Kaufman,2002)對創造力進行瞭詳細的分類,並概述瞭研究方法,但其分析中卻沒有包含合作創造力。這可能是由於研究者沒有將“合作”一詞作為獨立的學術術語來使用,而是僅將其作為“創造力”的修飾語。通過瞭解合作創造力的過程與結果,人們會發現,合作創造力不是個體創造力的簡單相加或合並,而是個體間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合作創造的結果不僅產生創造性產品,對個體同一性、群體動機以及群體氣氛都具有獨特作用。因此,有必要將合作創造力作為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領域加以研究2合作創造力簡介2.1合作創造力研究的產生早期的創造力研究傾向於采用極端的個體特征觀點,但是自上世紀70年代早期,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傢開始註意到社會情境的重要性。Simonton認為“創造力即使不是全部也大部分屬於社會文化現象”,並且在很早之前就將有關社會情境研究做瞭劃分。認為社會情境可分為人際間環境、規范環境和社會與文化環境三個部分(simonton,1976)。Amabi1e更是著力研究社會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於1983年出版瞭《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一書。她認為,社會心理學必須通過定義那些影響創造力的環境 變量來挖掘產生創造的根源(Amabile,1996)oCsikszentmihalyi提出瞭創造力的系統觀,將創造力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來看待,認為在回答“創造力在何處”這一問題時,不能孤立地去考慮個人以及個人的工作,創造力是社會、文化與個人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現象(csikszentmihalyi,1988)o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為合作創造力的提出提供瞭理論背景20世紀80年代,團體創造力的興起為創造心理學研究提供瞭新的熱點和方向,具體表現在對團體創造力理論的探索和測評工具的開發等方面(鄧雪梅,2005)o團體創造力研究的日益興盛,開闊瞭解釋創造力本質的新視野,扭轉瞭將創造力作為個體現象的局面。同時也為合作創造力的研究提供瞭直接基礎團體創造力主要研究頭腦風暴、教育社團中的小組動力因素以及小組訓練程序。它將創造力理解為討論問題時的互相啟發,屬於早期的合作創造形式。雖然團體創造力和合作創造力都有別於個體創造力,但是他們之間是存在區別的首先,研究對象不同。體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團體規范、性質、規模等對創造的影響;合作創造力則以合作成員的相互作用過程及結果作為研究對象其次,研究重點不同。團體創造力主要研究團體活動方式及其對創造結果的影響,更註重對團體氣氛以及團體成員特征的研究。而合作創造力的研究不僅關註團體合作結果,還關註個體間合作的形式,尤其關註合作創造過程中合作者的微觀心理感受及 心理意義。研究者認為,合作創造不僅是認知過程,而且還是充滿感情並具有個人價值的過程,他們更註重個體間的互動過程及效果,關註參與互動的個體在合作中的發展。例如,能力互補帶來的價值感,互相啟發後的心理愉悅感等再次,相對於團體創造力,合作創造研究的范圍和領域也更加豐富,除瞭研究一般意義上的體之外,還包括不同規模和各種形式的合作(Kurtzberg&Amabile,2000;Pearsall,Ellis,&Evans,2008)。從合作的規模及合作方式上說,合作創造力的形式有隊合作創造力(sarrniento&Stahl,2008)、實驗室合作創造力fPaulus,Larey,&Dzindolet,2001)、夫妻合作創造力(Geissler,2008)或者虛擬小組合作創造力(Nemiro,2002)等。從宏觀上說創造是社會合作的結果,人們可以與前人及同時代的人交換思想,在合作和交流中互相啟發,進而有所創新;也可以是與地處遙遠、分屬於不同體但分享著共同興趣、承擔相關任務的人的虛擬合作。另外,合作創造力涉及音樂(Hewitt,2008)、音樂編曲軟件設計(Gall&Breeze,2008)、商業(spence'2008)、服裝設計(Storey&Joubert,2004)和建築(sharp&Lutz,2004)等領域。而這些領域從傳統意義上看更像是個體創造的領域,但卻包含瞭更多合作創造的成分,這是團體創造所不能囊括的內容2.2合作創造力概念Sonnenburg(2004)將合作創造命名為“creaplex”,它源自拉丁語"creareineomlalexu^(在合作中創造)。合作創造被定義為一種創造過程中的溝通系統。它是有目的、有計劃並基於 問題的。如果合作成功,將會產生具有新穎性和適用性特點的結果,例如一個新理論,一件新藝術品或者其他新物品與服務方式。這樣合作創造力就具有瞭雙重涵義:合作創造的結果與合作創造的過程。一般地,從合作創造的結果來考察稱為合作創造力,從合作過程來考察則稱為合作創造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合作(collaboration).社會交互作用(socialinteraction)、協作(eooperation)和一起工作(workingtogether)都被心理學傢在談到社會因素時作為相似用語替代使用,但是合作創造力的研究者認為,合作(collaboration)是一個更髙的標準。它是一個"思想的工作",是以工作中的各種簡單交換為基礎的相互作用(John-Steiner,2000)。社會交互作用包括兩個以上的人談話和交換信息;協作增加瞭分享目標這一內容:一起工作會提供協同努力。但是,合作包括技能、氣質(有時是人格)的溝通與理解,為瞭理解共同面對的問題,還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分享環境。因此,合作創造力特別強調創造中溝通的重要性3合作創造力研究的核心問題當前合作創造力的研究主要圍繞涉及合作創造的心理變量進行,如個體與群體同一性、個體動機與聯合動機,以及影響合作創造過程的個體因素和群體因素 3.1個體及群體同一性在早期的合作創造力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關註創造者如何將他們的認知過程具體化為創造產品或者人工制品,而忽略瞭創造過程如何塑造甚至改造個體的內部結構。後來的研究者在研究合作創造的前提以及合作創造的結果時發現瞭同一性(identity)對於合作創造的意義。對於個體而言,同一性是合作創造的基礎,同時合作也能促進同一性的發展。首先,同一性可以作為合作過程的預測變量,它預測瞭合作成員間能否發展起穩定關系從而發展成一起工作的小組。如果人們表現得很不穩定(即缺乏同一性),就很難彼此瞭解並且一起工作。合作者的同一性在不同合作項目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創造的不同階段貢獻也不相同。一項關於非裔美國女性的研究表明,同一性和創造過程是協同發展的。其次,合作創造又通過影響創造者之間的關系、反應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來影響創造者的同一性。隨著時間的變化,合作創造可以作為促進同一性發展的工具,允許同一性的不同方面成為超前的、不同的形式,並且與在合作中出現的其他同一性相整合。在這一過程中,創造力不僅將物質材料轉換成創造產品,而且也改變瞭創造者除瞭個體的同一性之外,Clinchy(1996)認為,合作創造提供瞭一個高於個體同一性的群體同一性。群體同一性是指合作創造的人際間的同一性。參與合作創造的人們會越來越多地進行深 刻的思考,因為他們對於彼此而言就像一面鏡子,在合作中形成瞭共同的思考模式和語言表達方式。合作造就瞭一個最接近發展區。他們能夠更深地彼此理解,並在對方的反應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當合作結束後,這種問一性就會喪失,合作者會為丟失這部分自我感到傷心。Jamison(1989)認為,當創造者努力去打破現有知識疆界時,會有患心理疾病的危險。合作除瞭加強穩定性之外,還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網來防止思想分裂或者同一性擴散,因而合作創造有利於個體的心理健康鑒於同一性在合作創造中的重要意義,近期的許多有關合作創造的研究都對此進行瞭探討。Wirtanen和Li^leton(2004)對10個鋼琴獨奏者的訪談進行主題分析,希望揭示合作創造中同一性出現的過程。研究認為,成功地建構一個獨奏傢的同一性的過程是復雜的,它是通過社會的、文化的和歷史的交流來實現的。Joubert(2004)訪談時裝設計師HelenStorey,以考察她在合作創造過程中思想感受的變化。研究發現,在進行合作創造時,合作會促使個體進一步思考其真正的同一性所在;通過合作個體變得更加真實,會更加穩妥地處理如自身的敏感性、興趣和偏愛等與自身發展關系密切的問題。合作者會在密切社會作用下變得更具個性3.2個體動機與聯合動機與同一性相同,動機也被作為合作創造力的預測變量或者控制變量來研究。研究者關註真實的合作創造中動機的變化。包括 創造性工作可用的動機資源、內在動機可擴大的范圍、通過合作產生的新的動機類型(Dweck,2000)在合作創造力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者比較關註個體的創造動機,包括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通常研究者更加強調內部動機的作用。相對於外部動機而言,內部動機有內部情感來源,會在單獨的創造過程中起穩定的支持作用。由於合作創造需要至少兩個人相互作用並對工作負責,因此。合作支持瞭“個人不穩定的自律”,進而擴大瞭內部動機的范圍(Abra&Abra,1999)。這種雙向關系消除瞭創造工作的孤獨感,減少瞭與領域規范對抗的恐懼。因此,合作過程增強瞭個體的內部動機Cooper和Jayat订aka(2006)提出,除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外,還存在一種責任動機(ObligationMotivation)□由於合作各方遵守互惠原則,合作者之間出於對彼此的責任而產生瞭行動上的壓力,這種壓力降低瞭個體行動的自由度。為瞭使合作最終有成效,個體行動中需考慮他人的偏好,以使活動彼此協調。這種作用方式更類似於外部動機,但是這種新型動機並沒有按照外部動機的方式起作用。通過對合作創造過程的考察發現。責任動機能夠提高合作者的內部動機,進而提高合作創造力除瞭個體的動機之外,合作本身產生瞭一種聯合動機(connectivemotivation),是指內外部動機都朝向合作的成果一一推動共同目標的達成並創造出產品。聯合動機強調合作過程本身,當人們一起工作時。他們在合作中體會到友誼和愛 (Moran,Jolm-Steiner,2004)。這一動機強調個體與他人的聯結, 而不僅僅局限在目標上。這種聯合動機更多地體現在非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女性當中。在中日本和非洲,動機更多地來自對他人的響應、移情和社會動力,而不是出於自我表達的需要,動機更多地伴隨著友誼而不總是任務(shalley,Zhou,&Oldham,2004)o總之,創造者對工作和對彼此的愛緩和瞭合作創造中固有的困難3.3影響合作創造成效的個人因素研究發現,影響合作創造力的因素主要有:低表現、焦慮、壓力和控制事件、思考的一致性、工作量的不平衡、個性沖突以及競爭(chen,2006)。Moran和John-Steiner(2004)認為,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以下4個方面:①急躁。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急躁會導致合作時間的縮短或者合作的提前解體。②所有權。所有權的認同是權利動機的一種。如果在合作中個體不承認共同的努力,就會引發仇恨和對合作的破壞。③沖突。在有效的合作中,沖突是加深理解的途徑。更強調一致性的小組會將沖突看作是需要避免的事情,這樣會壓制合作創造力。④不友善。研究者通常認為,合作的人彼此喜歡應該更有利於創造。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合作者都是朋友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另外,自治也是影響合作創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合作者的自治通常會涉及到個人行動力與合作力量的平衡。不平衡的情況之一是個人在合作中過分強調自己的力量與貢獻,對自我表達和權利過分熱衷;不平衡的另一種情況是過分強調團結一致。過分團結包括與某些同伴過分親密,易導致其他合作者心理上的窒 息。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合作者就會妥協、失去動力甚至退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合作過程中個體的自治。Sonnenburg(2004)對此進行瞭系統的研究,他發現,一個富有成效的合作需要參與合作的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心理自由和控制感。Moran和John-Steiner(2004)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認為,理想的自治就是將靈活的自我帶入合作中,既不具有壓倒性也不被別人控制,每個創造者對合作過程都有獨特的貢獻3.4影響合作創造的群體因素目前對影響合作創造的群體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關於合作環境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何種文化特征是有益於合作創造的。通常情況下,研究者都認為,開放的氣氛是不同領域和部門中合作創造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Jelinek&Schoonhaven,1991),它有利於合作者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West(2000)研究發現,安全感是合作創造的一個重要因素。有安全感的人比沒有安全感的人更傾向於適應新的環境並且更敢於提問和挑戰,這種安全感就來自開放的組織氣氛。在開放的組織文化下,沖突是公開的,人們感到可以自由犯錯並且挑戰現狀,組織會支持冒險,會很快地做決定並且鼓勵溝通和互助。相反,創造性較低的組織經常是受規則和委員會束縛的,合作者不敢說出他們的觀點或者建議,而且會掩蓋錯誤。但是,盡管研究 者都認為自由是有益於創造力的文化特征,但這種文化特征並不適用於所有的部門。亞文化類型可能因部門而有所不同,例如,研發部門的員工比生產部門的員工更喜歡寬松的文化環境(Ekvall,1997)信任是合作的基礎。建立一個易於分享的社會空間並且做到相互理解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oJoubert(2004)的研究表明,當與不認識的人合作時,參與者認為成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對合作者有一種第六感,即很快地發現他們來自規范的部門,具有良好的訓練背景和合作動機等。信任是在成功的親密合作中獲得的,或者是在開放的文化中建立的。為瞭形成更開放的氣氛以更好地支持合作創造力,上世紀90年代,很多組織試通過下放職權來建構開放、信任、負責的組織文化fBowen&LawloL2002)除此之外,對合作環境的文化進行研究時,還應該考慮國際合作背景下的合作創造力的產生及機制問題(shalley,Zhou,&Oldham,2004)。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可能為瞭表達自己的創造才能和合作素質而做出創造性的努力,而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個體是出於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達到社會期望以及與領導者搞好關系而表現出高創造行為(shin&Zhou,2003)4合作創造力領域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4.1關註產品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迄今大部分關於合作創造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產品完成後以及領域接受階段。同時,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中的個人表現 上,將創造力作為一種個人能力或認知過程。這些研究仍然將個體作為合作的焦點,將結果作為對合作創造力的附加理解(Kratzer,Leenders&Van.2004;Niistad&Paulus,2003)。根據Nemiro(2002)的觀點,研究者可能會提到“一個團體情境中個體的創造技能”,而忽視瞭“創造是人們在合作中產生的”這種研究取向,忽視瞭合作創造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即合作的過程。僅關註產品,將使我們錯失過程研究中所能得到的有價值的東西。意識到已有研究的不足,一些研究開始立足於合作過程,研究合作發生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合作中個人的創造表現或者對產品的研究4.2建構系統的合作創造力理論早期的學術研究將合作作為討論的課題,但是他們沒有發展出具體的模型甚至是一個理論,而僅僅是集中在某個單一層面。20世紀90年代以後,雖然出現瞭對小組、團隊、夥伴間等水平的合作創造力的研究,但是這些社會實體並沒有被精確地定義。例如,什麼是團體?小組和夥伴之間的共同之處和差異分別表現在哪裡?根據Moran和John(2003)的觀點,各種社會實體對合作創造的質量和數量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除非單獨分析某一種社會實體,否則很難獲得他們共同的規律要建構一個合作創造的理論框架,需要知道與創造有關的不同社會實體,諸如夥伴、小組和團隊之間的共同之處與相異之點。 Sonnenburg(2004)提出瞭關於合作創造的理論框架,在他的模型中,溝通成為各種合作創造的共同點。他將合作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在特定任務中出現的、此時此地的現象。相對於之前的研究,這一研究更加關註合作行為,而不是社會實體。當剝離開合作發生的情境而轉向合作本身時,就需要一個更概括化、理論化的語言來形容合作創造過程中的情感、動力、機制等。而目前這部分的研究多是關於認知策略的。Joubert(2004)的研究發現,合作創造中會出現新的民主語言。這些都為進一步理解和分析合作創造力提供瞭條件4.3關註合作創造中的支持性技術合作創造過程離不開溝通,在合作創造中,Sonnenhnrg(20041提出存在三種類型的溝通:面對面的相互作用,以工具為中介的相互作用和以工具為中介的溝通。面對面的相互作用需要參與者在整個溝通過程中的出席(John-Steiner,2000;Sawyer,2003)□而在以工具為中介的相互作用和溝通中,則不要求參與者必須到場。為瞭達到同步交流。以工具為媒介的溝通依賴於中介技術的使用,有時技術的失敗會直接導致合作的中止隨著科技的進步,合作創造者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各種中介來達到合作目的。不同領域可能會有典型的合作媒介,怎樣把各種類型的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使用,將會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Laat和Lally(2004)研究瞭以網絡為中介的合作創造過程,分析瞭各種網絡技術在創造各個階段的作用,並提出沒有單一的工具可以支持合作的全部過程。釆用這種方式研究創造過程,也為詳 細審視合作中的溝通行為打開瞭通路。通過這種方法來研究創造的核心過程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合作創造力的本質4.4發展評估合作創造力的體系通過研究評估對學生合作創造力的影響發現,如果將對合作創造力的評價集中在創造的結果上,會忽略過程中個人努力程度的差別,因而不能完全體現合作創造的價值(Bryan,2004;Beghotto,2005;VanDeWoghe,2007)。另外,有效的評估不僅能反映出創造的價值,還會對今後的合作產生積極影響(Rowntree,1997)□因此,發展一個反映個人和人際間合作成效的評估體系勢在必行要發展評估合作創造力的體系,需要從產品評估與過程評估兩個方面來考慮。用於個體創造力評估的同感評估技術(consensusassossmonttechnique)為評估體系的建立提供瞭思路(宋曉輝,施建農,2005)。建構主義關於學習的過程評估觀點對過程評估具有建設性意義,例如,Zuber-Skerfitt(1992)提出瞭行動研究方法,可以作為建構過程評估體系的結構導向。Bryan(2004)提出瞭過程評估的三階段,即:①創造一個信任的環境:②用問題學習車間模型探索小組動態:⑧評估小組合作技巧。這一方法在評估高校的合作創造力中已被證明是可行的。這些研究已經成為建構合作過程評估體系的基礎,從這裡出發,我們將達成對合作創造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