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68061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7
《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浅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浅析道路交通安全改善策略浅析摘耍: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由于车辆性能、驾驶员技术、守法意识以及道路情况等各方面原因,我国的交通事故数量以及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稳居世界第一。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就已超过10万人,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本文分析了我国现有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以及严峻形势,提出了影响道路安全系统的几个耍素,结合实际,提出了道路安全建设的几个策略,以此实现提升我国的道路安全水平,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目的。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改善策略中图
2、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196-011.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耍因素和特点人、车、路、环境是构成道路交通系统的四个要索。每个要索都对道路交通的安全造成重耍的影响。交通事故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这四个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人”包括了机动车驾驶员、也包括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其中,非机动车使用者和行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所有交通事故的三分之一。这体现出道路使用者的交通素质较低,行人随意横穿马路,非机动
3、车闯入机动车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电动车的违规、超速更是成为了城市交通的重耍隐患。此外,驾驶员的酒驾、疲劳驾驶也是导致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耍因素。第二车”包括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车辆的制动性。第三,“路”包括道路以及道路的相关设施。我国的道路交通的典型特征就是混合交通,很多城市的各车道之间缺少隔离带,甚至缺少必要的分道标志,这直接导致了路上各种车辆与行人混行,造成了交通事故。第四,“环境”,整个社会环境包括了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要素,一般而言,交通安全的发展与经济密不可分。1.对道
4、路交通安全的评价通过以上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以及主要因索的分析,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态势:第一,交通事故不断增长,虽然今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也遏制住了事故继续增长的趋势,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内因并未消除,机动车仍然快速增长,而道路通车里程的增幅远跟不上机动车增加的增幅,道路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淡薄。第二,道路交通事故的危险性不断增高。多年來,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数量以及伤亡人数,一直高居世界第一。2.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根据“人”“车”“路”“环境”四个要素,结合我国道路交
5、通安全的现状,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策略应结合多学科知识,如信息管理、土木工程、管理工程、机械工程、人体工程等多个领域,来系统的研究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1]。3.1改善道路条件要研究道路就要将道路的安全防护、照明条件、道路等级、功能划分、路面条件以及附属的工程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改善道路条件有以下儿个措施:第一,注意路的线形组合,要注意改善道路的平面线形,截弯取玄,消除道路两边的障碍物,确保视距;直线道路不应过长,两旁景观也要有所变化,以减少司机的视觉疲劳。第二,要根据交通量、组成情况
6、、使用功能和安全行车的要求来设计道路的路幅,合理设计行车道、分隔带、路肩等的形式与尺寸,做到一致性、连续性。第三,注意路面防滑的处理。第四,对路面交叉处要采取多种措施,考虑到车流交叉、交织运行,以及方向和速度改变等容易影响驾驶员反应的因素,在交叉处增大视距、渠化转弯行驶、进行交通管制、减缓纵坡等措施;而高架路匝道的进出口的变速车长度不足,出口形式和方向的设置等,也应该被列入安全考虑的因索。3.2加强管理,促进交通安全环境的优化道路环境包括地形、交通流、道路周边环境、混合交通、交通干扰和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此外
7、,交通环境的整体安全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研究的方法、标准、规范等,也不容忽视。第一,重视交通管理的完善和交通工程设施的建设。标志、信号、通讯、标线等都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交通安全的防护设施应该包括分隔带护栏、桥梁栏杆、各种路侧护栏等设施,以及隧道的照明、通风、报警、消防。应注重对交通事故多发地点进行鉴别和改善,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交通标志以及其他安全设施要及时整改,对夜间易出事的路段增设照明设备或凸起路标。第二、重视自然气候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对不利天气的行车进行管理和控制,完善预警机制和检测系统。第
8、三,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政策的研究。第四,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其他相关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交通安全信息的技术性研究。其次还要对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的系统性研究[2]。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1建立系统化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从城市规划、安全宣传、技术应有等方面,对协同机动车驾驶者、非机动车行者以及行人的交通方式进行协同。从源头、全动态的控制模式,将会成为今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