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60961
大小:6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6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短,皋础相对薄弱,诸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都缺乏历史的经验积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同、职业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上很难形成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范式。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很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与当地的市场需要的实际距离较大,出现很多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耳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距离较远的现象。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
2、标定位、培养模式研究,使高职人才的培养能够服务区域经济意义深远。面对现实加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摆在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者面前的十分现实而乂紧迫的课题。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回顾本专业近几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专业目标定位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由于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还未全面深入的展开等。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刻不容缓。二、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专业冃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1、只注重了高
3、筹教育高的一般特性,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使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存在偏差。2、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3、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教育的总冃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点是清楚的,但具体到专业谍程目标仍存在不明确甚至错位的现象。这些问题恐怕都还需经过深入调研来逐步明确。(二)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1、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关键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模式创新与课程内容改革几个方而的因素。而
4、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还受本科教育三段式结构影响较大。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2、从课程实施模式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集屮教学为主,一些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多种因索的制约,尚处在不同层面的探索阶段,校企结合的通道也远未打通。而这些孑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全面实现。(三)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部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但还不能全部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和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
5、定工作。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全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着眼点。教师要根据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二)要切实根据市场调研和论证构建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1、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实用性是高职课程特色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高职专业的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重内容,侧重围绕实践來组织教学。要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
6、育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肴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2、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是通过实践教学來实现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耍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慎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下转第8页)(
7、上接第2页)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耍重视当前乂要注重今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避免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较低级的动手能力或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导致素质的单一化、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三)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