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

ID:57736487

大小:329.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26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1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2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3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4页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张松涛(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山东潍坊261000)摘要:宋代僧人赞宁(919-1001)编撰的《宋高僧传》记载了从南北朝至宋朝五百余年间38位译经高僧及其成果,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阐述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论述了赞宁的翻译观和方法论,认为他在对我国译经史进行系统总结后提出的“折中适时”的原则填补了我国古代翻译史上“缺失”的一环,值得当今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关键词:翻译史;翻译理论“;折中适时”说中图分类号:K828.9=44

2、1;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86(2002)02-0067-05中国的佛经翻译,始于汉末、兴于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代(宋代译事仅维持到政和初年即1111年)[1](P80),前后历经千年。其间,无数西域和本土的僧俗学人“终身写译,劳不告倦,”译出佛教经卷数以万计,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丰富中国的思想、语言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不少译经人还留下了翻译心得,这些文字是研究中国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状况的宝贵资料。但是,综观这千年译经史,看到的多为“译余废墨”式的片言只语,其中虽不乏

3、真知灼见,却鲜有形成体系者。到了宋初,出了一位赞宁和尚,于千年嬗替之际,完成了《大宋高僧传》,并在该书开篇《译经篇》中专辟一节,总结了前人的翻译活动和经验,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可谓中国翻译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专著。可惜,译界后人对其重视不够。目前中国惟一一部翻译史专著[2]根本没有提到赞宁,其他学者或在著述中一笔带过[3],或只提赞宁的佛学著作,忽略了他对译学的贡献[4]。唯有陈福康专文介绍了赞宁的论述[5],但因篇幅所限,对其许多重要思想未作深入探讨。本文拟对赞宁的生平和著述,特别是他对中国翻译理论做

4、出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加以评介,以供同人参考。生平:赞宁俗姓高,后梁贞明五年(919)生于吴兴德清县(今属浙江省),后唐天成年间在杭州出家,精通南山律,时人称为“律虎”。宋太平兴国三年,他随钱入朝,受到宋太宗赵光义赏识,授予紫衣,赐号“通慧大师”。赞宁后跻身翰林,历任史馆编修、左街僧录(掌管京城宗教事务)等职,咸平四年(1001)入寂,享年83岁。太平兴国七年,赞宁奉诏撰修《大宋高僧传》,端拱元年完成。他因博学多才、文思敏捷而驰名朝野。据《皇朝类苑》载“:僧赞宁,有文学,洞古博物,著书数百卷,王元之(禹)、徐骑省

5、收稿日期:2001-11-10作者简介:张松涛(1946-),男,山东人,山东潍坊教育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67(铉),疑则就质焉,二公皆拜之。”[6](P154)著述:赞宁最重要的著作当属他在982至988年间完成的《宋高僧传》。据知,中国历史上共有四部僧传。(1)《高僧传》(即《梁高僧传》),梁代释慧皎撰,记录了从后汉明帝至梁武帝453年间后汉、魏、吴、晋、刘宋、齐、北魏、姚秦、梁等九朝高僧的事迹。(2)《续高僧传》(即《唐高僧传》),唐代释道宣撰,记录了从梁代初叶到唐贞观144年间的高僧事迹。(3)为

6、赞宁的《宋高僧传》。(4)《明高僧传》,明代释如惺撰,记录了从南宋到明代万历约400年间高僧的事迹。《宋高僧传》共30卷十篇,记录了从南朝刘宋到宋初562年间十朝高僧(共663人)的事迹,每篇末有“论”;部分传末又附以“系”,申明作者的宗旨或解释疑难。首篇为《译经篇》3卷,记录了38位译经高僧生平事迹和所译经文,并附以简要评述。主要译论:现有史料没有记载赞宁是否从事过译经,但从他当时在佛教界的地位以及对翻译实践、译场分工的熟悉程度来推测,他或是参与、主持过译场的工作,或是从著述之目的出发对前人的翻译活动和成果

7、做过十分全面、深入的研究,否则是写不出这些精辟的译论来的。赞宁有关翻译的论述集中在《译经篇》后附的“系”和“论”里,这些文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性质,简要回顾了此前的翻译史,总结了前人的方法和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论述之全面、比喻之丰富,实千年译学所罕见,后继者则要过五、六百年才出现。赞宁的译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翻译的性质与定义赞宁在首卷篇一“义净传”后所附的“系”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7](P3)。他注意到了外来术语与相关本土术语之间的异同,并生动地比喻道:譬诸枳橘

8、焉,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难殊,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一,树体是一[7](P3)。他认为,若要真正了解异域语言文化的实质,最好的办法是去异域“留学”:东僧西往,学尽梵书,解尽佛意,始可称善传译者。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奘师、净师为得其实[7](P4)。这就是说,译者除了应精通对方语言之外,还应“入其境”,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等背景知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