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19250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5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肥市新城学校吴保新何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人的发展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做的。一、引导预习。让学生自觉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新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探究、大胆猜想,允许不同见解、不同观
2、点、不同思路存在。同时要把培养学生预习自悟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相信学生具有预习的潜能,给学生预习的时间,把学习的预习任务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例如,教学“线段的认识”时,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1)什么叫线段?(2)线段是怎样形成的?(3)你能画线段吗?(4)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清楚?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自学,从自学中找到答案,体会到读书的好处,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二、引导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
3、。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简化教学过程,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积极观察思考、讨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做到“四要”:一要树立学生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二要鼓励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三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究方向:四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鼓励求异思维。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始终以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如我在教学“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一堂课
4、时,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拔萝卜的情境给出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计算方法的探究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在各自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通过“摆一摆”“拔一拔”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算理,促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原整堂课,教师仅仅起调控和指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好表现、求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且勇于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三、引导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何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师讲
5、、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操作实践活动,去“发现”知识规律。如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一课中,我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性形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两种图形的特点,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从学具袋里拿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学具,动手试一试,想办法区别它们。在这个环节中给学生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之处,亲身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虽然这些方法在我们成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都闪烁着创造性思
6、维的火花,是一种创造性学习。 四、引导实践,让学生独立学习 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得以巩固和发展,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所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有利于指导实践,实践也有利于发展理论。学生通过操作、感知、体会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是灵活而牢固的。从生活情境再现中得来的知识,往往对学生解决问题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
7、学的“单一模式”。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之后,我进行一节实践课的教学。先创设以下情境:“秋天到了,你们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吗?秋天的景色是多么美呀!你们想去看看吗?学校决定明天去秋游。秋游时大家都会叫爸爸妈妈买点心,可这次的点心老师想以小组为单位自己买。下面是一些食品的单价:矿泉水1元,饼干2元,面包2元,汉堡包8元,炸鸡腿5元,苹果3元,橘子1元5角……每组有30元钱,你计划怎样买,既要吃饱,又得吃好。同学们,用你们前面学过的知识,看哪一组安排得最合理?”这样的情境创设,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的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