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

ID:57637313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29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_第1页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_第2页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_第3页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_第4页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教师了解、研究学生能力提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是一个我们常挂在嘴边,却又无法真正说清楚、搞明白的话题,也是一个在当下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的命题,也是“回归教育本原、遵循发展规律、落实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近期有一本十分畅销的教育书,叫《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是一位获得“全美最佳教师奖”的优秀教师雷夫,讲述的是他如何创新教育方式,把大多来自于贫困或移民家庭的普通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并用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为孩子们获得不凡成就奠基。这位优秀教师提倡建立彼此信任的"没有害怕的教育",认为“教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走向优秀或平庸的却是班级

2、里的每一位学生”;他强调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奖品,认为“再多的掌声也比不上学生们所经历的探索,以及为每一次学有所获而付出的努力,因此过程就是一切”。我想,在这个56号教室里之所以会发生奇迹,就在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深刻研究。“研究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一项外在叠加的研究任务或工作要求,而是教师最基本能力,并且应该是伴随在教师职业生涯过程的永远追求。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每一个病人走进医院时,医生总是会对其进行预检,通过望闻问切,推测其病因和病情发展的可能性;然后以药物或其他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并观察分析这种控制是否有效,判

3、断有没有必要调整治疗计划;针对一些疑难杂症,病人长年累月地不见好转,医生还要持续观察,甚至会诊,制订或调整治疗方案,期待妙手回春。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病人是医生工作任务的本原,因而研究病人就是医生融于职业“血液”中的能力,而且为了医术的不断精进,研究更深入就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永远追求。当然,学生不是病人,但一个孩子走进学校,要让他充满情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他们的心智特征来确定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现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总结上比较多,这当然需要

4、,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的研究却比重太轻。因此,我想说的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具备研究学生的能力,那么他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不完整的,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好教师”。其次,研究学生不是教师依据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教学经验来预设与实施,而是建立在平等与信任基础上对学生真实内心世界的洞察与分析。没有完全宽松的环境的话,学生就无法说真话。现在有不少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并不科学,许多对学生进行研究的问卷,其题目本身就带有教师个人较强的主观愿望,让"聪明"的学生们一下子便能领会出题的用意,并用“教师希望看到的答案”来替代真实的想法,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准确。近期有一项来自11个国家的调查研究,结

5、果发现8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已经具有独立的品牌偏好,并受日益发达的媒体影响,控制和影响着父母60%的消费选择,他们决定着全球每年3000亿美元的消费,影响着1万亿美元以上的消费选择。这些数字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这一代学生拥有被消费主义过早侵蚀的人生履历,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思考角度往往超越教师们的经验判断。“我们真的了解坐在眼前的这些学生吗?”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作者告诫每一位同行,“当我们越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所设定的目标时,我们往往离目标越远。”我想,作为教师应该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并在孩子的世界里找到教

6、育孩子的方法。研究我们正在面对的学生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于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他们的父母大多是60后,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迈入社会,这些父母们的青年时期正是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度过的,因而对子女的教育更自由开放,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已逐渐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法则所取代。受社会变革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一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所能享有的物质生活和思想空间日渐丰富和宽松,从他们懂事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就有了手机和网络,出国也不再遥不可及。因此他们在许多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比如民族责任意识较强但爱国理性不足;悦纳西方

7、文化但渐离民族优良传统;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乐于追新求异但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创新和突破的能力薄弱;强调自我实现但却反在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间实现生命本体价值的追求。这些特征必须得到教育的关注和回应。除此之外,有一个现象更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那就是这一代正在面临“童年的消逝”。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方面理由:第一,学习环境的改变。从童年到成人,原本是一个有序学习的过程。以往,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信息,分阶段用儿童成长中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让其循序渐进地掌握,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步入成人。然而现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