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580904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27
《品德与社会呼唤生活化 参赛 新 优质文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下载后可编辑的优质文档品德与社会呼唤生活化“回归生活”是如今品德课的热门话题。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那么,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里,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在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
2、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用美好生活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品德课强调的对生活的回归,对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回归的理念。一、贴近生活,模拟生活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和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教师只有了解这个世界,才能真正进入这个世界,只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尊重他们在儿童世界的主人地位,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教学活动才能有效、高效,我们才能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大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内容选取本身就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
3、生活情趣的,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方式就更要灵活、多样,有艺术性,富有生活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在成长中也会碰到很多烦恼,有来自学习上的学习烦恼,有来自规则纪律上的束缚烦恼,有来自同学交往中的交往烦恼等等。他们有的给别人起外号、淘气的孩子不受欢迎、被人冤枉误会、为小事斤斤计较……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仔细一想,也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他们往往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有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才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烦恼。教师仔细观察和体会这些儿童心中的烦恼、困惑和不满,就能找到教育的规律和法则。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同学之间》一文,采用小品表演:小强忘带语文书了,十分着急,同学小红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4、,两人共看一本书;小明的钢笔丢了,他看见小青有一支同样的钢笔,就说是小青偷的。小品表演结束后,教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忘记带书本文具的时候?能不能告诉大家,当时你心里怎么想?”孩子们不仅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而且还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表演。有的与小明理论,讲情况,有的主动帮助小明寻找丢失的钢笔……3下载后可编辑的优质文档这些现象是儿童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有很多都经历过,这不是在表演,而是自身生活的翻版、再现、提升。正是注重了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儿童愉悦性与烦恼性的统一,才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很快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法则,知道了自己想得到别人的
5、关心,别人也想得到我的关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别人也希望我尊重他。这样,学生就会真心愿意从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他人的感受。原来的烦恼、苦闷就会随着这些健康心态的建立而消除得无影无踪。二、接触生活,沟通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教学,缺少开拓精神,在单一、被动、灌输的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乐趣。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特别是对于品德课程而言,“课外的事情比课内的事情更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把握、寻找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的结合点,打破教学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去接触实实在在的生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一位老师
6、在教学《我不耍赖皮》一课时,没有提及“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这一经典的概念,也没有一步一步地归纳、概括,然后把这句严密、枯燥、抽象的话语塞给学生,但是整节课从头到尾都紧扣“规则”精心设计,匠心运作。学生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悟出生活需要规则,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出“游戏玩不下去”的理由后,愉悦情绪中的孩子更强烈地体验出规则的重要。汇报交流生活中的规则时,同学们更是积极活跃,老师不断赞赏那些能够深入到自己生活的周围,调查收集各种规则的同学。虽然孩子们收集到的规则并不全面,但从他们汇集的方方面面的规则来看,“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的道理,还需他人去塞给吗?所以品德与社会生活
7、化教学中,学生的自悟加上他人(包括教师)的启发,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收到好效果。三、体验生活,再现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反思和提高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