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75494
大小:29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8-02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寻隐者不遇》1.解题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通常为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贾岛(779~843年),字阆仙,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因“推敲”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并还俗参加科举,但仕途并不顺利。被称为“苦吟诗人”,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2.作者生平松下问童子3.诗文详解松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远离尘俗,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Q:诗
2、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诗人、童子、隐者不遇你师父在吗?言师采药去言:说。Q:这句话省略了说话的人,是谁?Q:这句话和上一句的关系是?童子一问一答只在此山中此:这。Q:此处又省略了诗人的一问,你觉得可能是?采药去何处?师父去哪里采药了?云深不知处云深:山中云雾弥漫。处:处所,位置。Q:从上句到这句,语义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转折写作手法寓问于答诗人省略的问句有: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在吗?)言师采药去(师父去哪里采药了?)只在此山中(在这山里的什么地方?)三番问答,被诗人精简成二十字,使用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方法,这种“推敲”就不只在一字一句之间了。诗人心境的变化满怀
3、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4、
5、
6、小结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身却没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和同桌互相进行场景模拟,注意补充诗人省略掉的内容,并表现出心境的变化。《所见》1.解题所见,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所看到的。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主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当世所称“南袁北纪”,就是指袁枚和
7、时任大学士的纪昀。2.诗人介绍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3.诗文解读振,樾,Q:体会诗中流露的情绪,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Q:地点?Q:这两句诗中描绘的人物是?牧童林樾骑黄牛——体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歌声——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振林樾——说明歌声很大,表现心情的愉快程度。震荡。树荫。指林中树木成荫的地方。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闭口,Q: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的?Q:这两句诗都是诗人的“所见”吗?前一句并非所见,而是猜想,是诗人根据所见场景推测的牧童心理活动。立,夏季心想,想要。住口,停止唱歌。止步,停止不前。鸣蝉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动:静
8、:Q:反复品味诗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效果?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诗中描绘的场景更加灵活生趣。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机灵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Q: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由静到动的变化呢?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高坐牛背,放声歌唱,神情悠然自得;然后描绘静态,牧童住口止步,屏息凝神,眼神专注地看向鸣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小结诗歌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合作探究Q:细想自己在乡村见过的场景,诗中所绘的田园风光对你来说有美感吗?为什么在诗人笔下会如此趣味生动呢?Q:《所见》
9、是诗人对乡村自然的描摹,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一环境?牧童、黄牛、林樾、鸣蝉……诗人心性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而且善于观察,能从寻常或细微的景象里发掘生活的意趣。课外拓展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读一读下面的诗句,再和本课内容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发散思维Q:你觉得牧童会怎么捕蝉?他最后会捕到蝉吗?分小组讨论,试着在原诗的基础上,续编一小段故事。TheEn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