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70594
大小:748.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8-0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课件专题3 考点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三 鉴赏步骤与答题规范高考真题寻踪2013年各省市考查情况(前文已完整出现的省份试卷不再列举)词新课标全国卷Ⅰ[宋]陆游《鹊桥仙·华灯纵博》广东卷[宋]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重庆卷[清]钱继章《鹧鸪天·发短髯长眉有棱》湖北卷[宋]欧阳修《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湖南卷[宋]贺铸《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山水诗咏物诗咏史诗诗新课标全国卷Ⅱ[宋]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七律)》大纲卷[唐]杜甫《客从》(五古)四川卷[宋]苏洵《九日和韩魏公》(七律)北京卷[唐]李白《古风》(其十)(五古)思乡诗理趣诗曲
2、无边塞诗考点思维精髓演练一:形象类1.(2013·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对点精练【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
3、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指津】(1)概括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概括。分析情感主旨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
4、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2)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
5、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答案(1)“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演练二:语言类2.(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
6、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举一例分析本
7、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指津】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释词义;其次,放入原句中结合全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熟悉豪放派和婉约派作品的风格特点,结合词句理解常用的艺术手法。(1)“嫩”字,是诗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2)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这
8、里选用的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和感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