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

ID:57125774

大小:24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8-01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_第1页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_第2页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_第3页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_第4页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课程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及类型,认识制约课程的因素,全面认识和了解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及要点。教学重点及难点: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我国新课程改革教学课时:3课时一、课程的界说二、课程分类三、制约课程的因素四、课程的基本范畴五、我国课程主要弊端及改革六、新世纪初叶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特点主要内容一、课程的界说(一)关于课程的几种不同观点1、课程就是教材2、课程就是科目或学科3、课程就是知识4、课程就是活动(二)课程概念(广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学科或科目。(一)依据课程理论或设计的指导思想不同1、

2、学科课程(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广域课程)3、活动课程4、核心课程二、课程分类(1)含义:从各门学科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发展最早,至今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六艺、五经、四书;西方的七艺;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赫尔巴特的“完美德行”;斯宾塞的个人功利主义课程体系等(2)评价优点:系统性;逻辑性;简约性缺点:知识与实践脱节;不利于新知识的吸收;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学科课程(1)涵义:通过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形成的课程。课程呈综合化趋势?社会发展的

3、要求;个性发展的要求;知识论的变迁;脑科学研究的进展。综合课程(整合课程)(2)评价:优点:有利于整体掌握知识;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接近学生实践缺点:难以找到科学框架;缺乏对各学科的深入系统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高。(1)涵义: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杜威“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2)评价:优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缺点: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3)与课外活动的区别活动课程课外活动所处地位主导辅助对教育效果要求程度更高一般管理力度更大一般对参加者要求全体学生部分学生活动课程核心课程(1)核心课程从词源分析,

4、核心课程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具有生成力的那部分课程,它与课程体系的其他部分(边缘课程)形成有机的、内在的联系。(2)取向:第一种取向的核心课程是把核心课程视为学科取向的组织模式。第二种取向的核心课程是把核心课程视为混合取向的组织模式。1、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以潜移默化的、内隐方式影响学生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情景最早提出者:美国的杰克逊(20世纪60年代)2、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践的课程有固定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进行测验和评价(二)依据课程发生作用方式不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者目标一致时,

5、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有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反之则反。例:“皮格马利翁效应”“习得性无助”4、隐性课程不像显性课程可预设或全面规范,不可能正规化为教学大纲和教材。作为教师:行为举止、期望、态度、教学风格作为学校:重视校园、教室等物质环境得整体规划和美化;加强教师队伍、校风、学风建设及文化生活得引导。1、必修课程国家或学校规定必须统一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并达到相应基本要求的课程。2、选修课程(1)允许学校和学生根据各自条件和需要有选择的开设或学习的课程最早提出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2)种类:限选与任选限选:在一定范围内选学若干组或若干门指定课程任选:完全自由选

6、学(3)优点: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增加课程弹性有助于减少知识增长与学校教学时数间的矛盾(三)依据课程的开设方式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定课程存在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1、社会需要(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发展等)时课程产生的根源。2、从社会提供条件上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高度、学校师资、设备等影响学校课程。3、不同体制的国家,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三、制约课程的因素(一)社会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归宿,也是课程的归宿。1、课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和已有发展水平的影响。(1)纵向衔接:年龄越小,课程越趋综合化课程综合化在幼儿园、

7、小学开始国际共同关注的课题:价值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问题:高校设置综合专业,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2)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其它方面发展条件是确定课程难度及选择课程内容的依据。(二)学生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所积累的各方面认识成果的综合。任何课程都要顾及科学知识所赋予的时代要求。社会、学生、知识三者共同作用于学校课程。忌“知识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就整个学校课程而言,具体到某一学段或某一类型课程,可视情况而定。(三)知识四、我国的课程改革(一)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2、力求课程的生活化3、注重课程的整合化4、采行课程的弹性化《中

8、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课程改革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