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

ID:57119392

大小:8.35 M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7-31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_第1页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_第2页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_第3页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_第4页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门诊部林军大爱无疆仁心仁术目录Contents一二三基本知识主要内容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发热的基本知识一基本知识发热的定义01常见热型04发热程度03发热分期05常见原因021、发热的定义发热是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由产热增多、散热减少而引起;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2、发热常见原因3、发热程度(口温)04030201过高热:41℃以上,如中暑。高热:39.1-41℃,见急性感染。中等热:38.1-39℃,见急性感染。低热:37.

2、3—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4、常见热型010203040506回归热间歇热弛张热波浪热不规则热010203040506稽留热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5、发热分期(产热﹥散热)(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产热﹤散热)护理措施二1、评估与监测ACDB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患者对发热知识的知晓程度等。密切监测体温,并观察其它的生命体征。2、辅助检查对于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患者,需协助医生做各项辅助检查,包括X线拍片、CT、MRI、B超、胃镜、肠镜、骨髓穿刺、腰穿、组织活检(淋巴结、

3、肝、皮肤黏膜)等。做好检查前的准备。3、实验室检查1、及时留取标本,做三大常规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2、感染性发热病人,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培养标本---血液、分泌物、排泄物、脓液等,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4、病因治疗针对发热的病因治疗是解决发热的根本。例如:感染性发热,根据感染源选择有效抗生素;中暑的患者进行降温、补液;恶性肿瘤进行化疗或手术;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立即停用药物、抗过敏治疗等。5、降温药物降温高热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有:复方巴比妥氨基比林注射液*阿司匹

4、林安痛定注射液高热不退,还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等。针灸降温可针刺大椎、合谷、曲池、尺泽等穴位。物理降温擦浴法、冰袋或冰帽降温法、冷盐水灌肠法、医用冰毯降温法等。头部降温,可保护脑细胞。6、体液管理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丢失,尤其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虚脱现象,故发热病人要及时补充水分。体液管理(续)1、能进食者,鼓励多饮水,成人每日不少于3000毫升,水分能促进毒素排泄。可以选用糖盐水、淡茶水、各种水果汁等,忌饮用啤酒、浓茶、咖啡。2、

5、不能进食者,需静脉补液。7、治疗效果观察根据病因治疗和降温后,观察体温、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跟医生反馈相关情况8、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同时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溃疡和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9、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增快,在退热过程中大量出汗,要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10、安全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发生高热惊厥、躁动不安、谵妄等,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加床栏、约束带;观察降温效果,防止治疗导致的低体温。健康教育三1、指导感染控制具有传染性的发热病人,应指导病人

6、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并采取飞沫和接触隔离,如加强通风、佩戴口罩、沟通距离保持1米以上、勤洗手等。疾病传染期,应隔离治疗,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2、指导正确测量体温测体温的部位及注意事项腋温腋下有汗液会影响准确性,测之前要擦干皮肤,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下最顶部(即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口温勿用牙咬体温计,勿说话,防止体温计滑落或咬断。一旦咬破体温计,首先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保护消化道黏膜并延长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进粗纤维食物,加快汞的排泄。肛温禁用于腹泻、直肠或肛门

7、手术者;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插入肛表时勿太用力,避免损伤黏膜。为小儿测肛温时,将其身体固定,尤其注意固定肛表。3、调节环境根据发热的不同时期,指导病人调节室温、湿度、穿脱衣服等,以利散热,预防感冒。温度、湿度4、指导合理用药指导病人遵医嘱用药,并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及药物疗效观察,解热镇痛药给药后需及时补充水分,半小时后复测体温;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需预防感染;化疗药宜餐后使用等。5、注意休息高热病人须卧床休息,减少肌肉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和热量产生。6、加强营养高

8、热病人能量消耗大,消化功能差,如不是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发热,需给于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谢谢!无德者不能为医,有品者方能济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