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68072
大小:57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7-30
《中庸的境界-九组.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介:欧阳灵彦、文雅小组分工背景:杨玲梅代表人物:李超群大意所感:何柏凤、李旷仪影响:陈亮、田笑枚总结:陈红PPT《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代科学系统论,还是是古代的软科学。中庸简介汉朝以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2、独尊儒术”政策造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三千年的王道。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时候什么都有的,大家争相发言,都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而努力,那时候的政客才是真正的政客,凭一张嘴就可以搞定很多事情,比如苏秦,张仪,商鞅,韩非子,墨翟等等。产生中庸的背景在达到中庸的路径上,可分为尊德性派和道问学派。有的学者的思想中两者兼而有之,但都有所侧重,所以他们不能成为单独的一派。道问学派以朱熹为代表,尊德性派以陆九渊为代表。朱熹陆九渊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的。学
3、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尊德性”、致广大“道问学”、“尽精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尊德性派和道问学派之所以在工夫论上分为两个派别,都源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话。由于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
4、,程朱理学一派主要在“道问学”、“尽精微”处努力;而陆王心学一派主要在“尊德性”、“致广大”上下工夫。其实它们都是“造道”的工夫或途径,两者缺一不可。后来陆九渊和朱熹本人也认识到自己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局限性和不足,于是两派后来就出现了合流的倾向。1.中德2.中行4.中和3.中礼大意感知诚---中德《中庸》一再强调诚作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中庸》以诚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成天下之性、立天下之有,也就是在当下与出世界、开通天下,此皆维系于诚。在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中庸》
5、对于人道的那种理解:“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以“过犹不及”为核心,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比如上网玩游戏,适当就好,太过沉迷反而会伤身伤心!其实何谓过犹不及呢,就是凡事有度,超出那个度,那个点,原来有益的事也会变成有害。恰当的待人处事---中行维护等级制度以达到和谐。礼就是一种伦理秩序,对于维系人与人的和谐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礼要求人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恰如其分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礼对于家庭是相亲相爱,对于学校是遵守校纪,我们现在应该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做到符合适度的礼。恰当
6、的运用礼---中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用同来区别和,告诉我们君子能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不是盲目地协调,而是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和和谐。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中和中庸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和合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天地间
7、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中庸是哲学不是宗教。中庸本于《易经》,强调无地的发展与化育。可见中庸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而不是以神为本的宗教。中庸、中道是人类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由青铜器向铁器发展时代的哲学。在古希腊被视为最高美德,在佛教中被视为最高真理。而中庸的提出要早于二者一百多年历史价值中庸是我们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为世人所瞩目
8、。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