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

ID:57046374

大小:19.2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31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

2、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

3、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

4、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

5、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

6、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

7、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

8、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