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38252
大小:474.00 KB
页数:96页
时间:2020-07-27
《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与回应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肖红英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二0一五年四月 师幼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问题教师进行回应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幼互动交流方式,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回应则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是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的重要保证。 提问篇 一、提问的意义二、提问的概念三、提问的现状五、有效提问的策略四、有效提问的类型 一、提问的意义 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提问是支持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工具,提问的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推进教学活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如推测、分析、验证、推理。 从幼儿方面看:能促进其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师幼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双赢 二、提问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提问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铺垫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问 三、提问的现状 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30%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60%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简单模仿和对事实的记忆来回答的,只有10%是能够引起孩子认知冲突,能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 找找这些提问设计中有哪些不足?T(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T(问2):你们想要吗?T(问3):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T(问4):哇,是什么礼物啊?T(问5):书上有什么?T(问6):小猴子拿着礼物去做什么?T(问7):猜猜小猴子会把礼物送给谁呢?…… T(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低效提问】T(问2):你们想要吗?【无效提问】T(问3):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无效提问】T(问4):哇,是什么礼物啊?【低效提问】T(问5):书上有什么?【低效提问】T(问6):小猴子拿着礼物去做什么?【开放、有效提问】T(问7):猜猜小猴子会把礼物送给谁呢?…【开放、有效提问】分析 提问的现状 1.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过易或过难。2.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3.问题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4.提问的条理层次不清晰。5.提问偏离活动目标。一、设计问题不到位 二、提问方式存在问题1.总是请能力强的几个孩子回答,能力弱的幼儿没有回答的机会;2.给幼儿思考时间少。3.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4.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处于被动回答状态。5.只要有1个孩子说到自己预设的正确答案,就马上进入下一环节。6.语气不坚定,模棱两可的提问。7.提问次数过多。 三、提问形式单一1.多采用口头语言提问,方式单一;2.只有教师提问,无幼儿提问。在集体探究活动中,从观察到的提问情况来看,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的频次较多,“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后者几乎为零。 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想不想,形同口头禅。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探究价值,不需要思维加工便能得出答案,而且造成语言的啰嗦。四、习惯性提问 五、封闭性提问其答案是固定的、唯一的,无诱导、无探寻,不能引发幼儿的多向思维,教师处于“话语霸权”的地位,幼儿的思维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轨道”在走,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 六、随意性提问这些提问往往指向性不明,或是词不达意,或是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能力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幼儿常常无所适从。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一、教师自身原因: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法老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我讲你听,课堂上很少有提问,即使有提问,要么过难,要么过于简单。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二、教师备教材不充分。未吃透教材,设计问题不到位,提问时顺手拈来,往往导致许多低效或无效提问的产生。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三、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学习程度。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思维习惯、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等并不十分清楚,就依据教材设计问题,往往导致设计的问题不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不是过难,就是过于简单,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四、在活动中,教师害怕纪律乱。一般以集体问答和指定问答为主,指定能力强的幼儿,而能力弱的幼儿就会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机会。 产生低效提问的原因五、教师高度控制教学活动。过多的提问让幼儿马上回答,减少了幼儿深入思考的机会,导致“满堂问”,不能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问过多容易使活动的领域特点不明显,活动的重点不明确。 四、有效提问的类型 1.根据提问的形式分直问追问设问反问 直问是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要求幼儿当场作答。追问是把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设立一个主问题,再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一环扣一环,不断地提问幼儿。设问是教师在教授中将问题提出,并不要求幼儿作答,给幼儿造成悬念。反问是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将问题反过来,让幼儿利用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构成突出的问题情景,它能够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关注平时幼儿可能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2.根据答案的确定性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主要特征是:条件、解题方法策略和结论的不确定性,即条件、方法、策略和结论的开放性。开放式提问的答案是多元的,因答者而异,与幼儿自己的观点、认识、经验密切相关。封闭式问题表现为完备的条件和单一的答案。 3.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分高水平提问低水平提问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常规管理性问题记忆性问题 4.根据问题的准备情况分有准备的提问无准备的提问 5.按提问后产生的效果分引发讨论的提问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便于换位思考的提问有助于探究的提问利于双向活动的提问 6.按语意分(1)陈述性提问(2)比较性的提问(3)分类性提问(4)假设性提问(5)反诘提问(6)选择性提问 (1)陈述性提问。指幼儿细致地观察并描述事物例如:猴子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妈妈的眼睛长得什么样?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比较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先看看自己的鸡蛋,再看看旁边小朋友的鸡蛋,比比看你们的鸡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三角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这个娃娃和小朋友画的娃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3)分类性提问。启发幼儿运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例如:说说哪些植物是蔬菜?哪些植物是水果?谁站在上边?谁站在下边? (4)假设性提问。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例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猪,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妈妈会想什么办法?这种类型提问,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扩散思维能力。 (5)选择性提问。即对几种结论进行取舍的提问。比如:你认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谁的本领最大?”等。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幼儿辩别事物的能力。 (6)开放性提问。是指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经验,重新综合得出新的结论。通过这类问题可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比如:你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吗?玩具柜的玩具可以怎么分? (7)反诘提问。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得出的判断进行反问。比如:“礼物是送给谁的?你怎么知道这份礼物是送给长颈鹿?”“兔妈妈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胡萝卜?”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地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五、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案例:在《热乎乎的东西》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讨论,什么东西是最热的?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开水、火、太阳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提问适宜,有了生活经验作支撑,这样的提问才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案例:在小班的教学活动《半个鸡蛋》中,老师出示半个鸡蛋:T:请小朋友想想这半个鸡蛋象什么?S:像小碗,S:像月亮……S:像小船S:像航空飞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提适合幼儿能力水平、经验水平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艰深,让幼儿难以琢磨,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讨论或稍加点拨就可以答出为准。 陈述性的提问、比较性的提问、选择性的提问适合能力弱的孩子。开放性的提问、假设性的提问适合能力比较强的孩子。 策略二:提问要把握关键,紧扣目标 案例:小班活动“认识1”师: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生:是笔。师:对,是1只笔。这是什么?生:是电视机。师:是几台电视机?生:1台。师:这是什么?生:黑板师:是几块黑板?生:1块师:在我们刚才说的话里面都有一个什么字?生:。。。。。。。。师: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 修改后的活动提问: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支笔?生:1只师:这里有几台电视机?生:1台。师:这是几块黑板?生:1块师:在我们刚才的回答里都有一个什么字?生:都有1字师:对,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 关键问题会让教学活动达到高潮,使幼儿的学习探究活动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的作用,并能解决问题,使幼儿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发生质的飞跃。教师要思考并努力在教学中突出重点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 策略三:提问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切忌“漫谈” 案例:教师: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1:他们在旅游。教师:旅游。还有呢?幼儿2:他们在玩。教师:在玩。还有呢?幼儿3:他们在散步。教师:散步。幼儿4:他们在玩。教师:玩。还有呢?幼儿5:他们在跑。教师:跑,有不同的一件啊,很好的。幼儿6:他们在玩看谁跑得快。教师:在玩看谁跑的快,也就是在比赛跑。你说说看。幼儿7:在看谁跑得快。教师:也是在赛跑。幼儿8:我觉得他们在树下躲雨。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 修改后的活动提问教师:仔细观察图画,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1:他们在旅游。教师:在旅游。还有谁来说说?幼儿2:他们在玩。教师:在玩。除了旅游、玩,还有吗?【比较性提问】幼儿3:他们在散步。教师:散步。旅游、玩、散步都是很轻松悠闲的活动。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分类性提问】幼儿4:他们在跑。教师:在跑,猜猜看为什么要跑呢?【开放性提问】幼儿5:我觉得他们是跑到树下躲雨。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 案例:中班阅读“礼物”教师想让幼儿观察封面说出“猴子想送礼物给好朋友”,那么,其设计的问题最好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谁?”而不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两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具体和更有目标性,而后者则显得随意,有可能使幼儿的观察面扩充到无效的信息上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观察重点。在提了前问之后,当幼儿回答“看到了小猴子”时,教师不妨再追问“猴子手上拿的什么啊?”从而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猴子想要给谁送礼物?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策略四:提问后给予孩子等待的时间 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10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幼儿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地减少教师和幼儿间、幼儿和幼儿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等待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幼儿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策略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合理分配教师的注意广度。 由于幼儿能力不同,反应速度有差异,教师提问时要放慢语速,放缓节奏,以期待的目光让更多的幼儿举起手来,从而给更多幼儿发言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提完问题就把期待的眼光放在个别能力强、喜欢发言的幼儿身上,致使胆小的幼儿欲言又止。 策略六:教师提问后要针对幼儿的回答给予合理的回应。 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不能置之不理或简单地以“是”或“好”应对,而应针对幼儿不同的回答作出不同的回应。对幼儿偏离预设目标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启发性问题将之引导到预设目标上来。 回应篇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让他们“接过球”,投入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 什么是回应?即回答和答复,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在语言上的你“来”我“往”。“回应”是提问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提问的继续和补充。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拔或追问的“回应”可以强化提问的效果,会激发幼儿更大程度上的思考和学习;其次回应也是师幼对话、交往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回应方式能够促进师幼交流,深化师幼对话。 什么是教师有效回应?教师针对幼儿在集体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境,提出具体的措施,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的环境”,与幼儿和谐沟通,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让幼儿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交往和学习。 关于回应对幼儿提问的回应对幼儿回答的回应 教师回应幼儿的误区 在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问,幼儿答”这种普遍的教学形式往往会滋生很多“无效回应”,即教师的回应并没有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幼儿与教师更深层次的互动。根据对幼儿园课堂活动的实际观察,教师“无效回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置之不理案例:小班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活动一开始,小芳老师扮“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是个下午活动,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说“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说“哦,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啊?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是捉小虫”…… “置之不理”是指幼儿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之内时,教师不知如何回应,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继续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教学进程、教学目标上。没有做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在幼儿园教学中是教师经常采取的回应策略。尤其是新手教师,由于教学实践少,未能充分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面对幼儿抛来的“各种各样”的球时,更倾向于采取这种办法。 本案例中如果教师能够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那么,她首先应该会肯定孩子的说法,转变自己的思路,然后可能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说:“是啊,我们已经吃得饱饱的了,吃饱了就有精神学本领了。”这样的应答仍是围绕着预设的目标来进行,比不尊重孩子的反应而言,应该是好得多。 2.简单重复案例:中班看图讲述——《动物园》师:“小朋友,你看到什么了?”幼:“狮子。”师:“狮子,还有呢?”幼:“老虎。”师:“老虎,还有呢?”幼:“大象。”师:“大象,还有呢?” “简单重复”是指教师没有深挖孩子答案背后所隐藏的内涵和具有的教育价值,只是对儿童的回答做相应的重复。《纲要》(试行)第十条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简单重复不仅不能激发孩子自由想象的欲望和积极探索的兴趣,也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断然否定”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师回应幼儿的方法。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会使用“不对”、“不是”诸如此类否定性的回答,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使幼儿快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控制课堂。但这样截然否定的回应方式正凸显了教师教学上的不成熟,教育观、教学观和儿童观上的不成熟,同时幼儿亦不能将新旧经验进行有效的同化、顺应及内化。3.断然否定 案例:中班科学活动《棉花》孩子1:“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师:“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孩子2:“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小龚老师肯定的点点头。孩子1:“那棉花的花是从哪来的?”孩子3:“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师:“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孩子3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愣了一下,“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来的啊?”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了。4.语气暗示 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提问毫无关系时,教师经常会说:“请你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再回答好吗?”听到这样的回应话语,需要思考:老师是否有权利用僵硬的话语来挫伤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当幼儿的回答讲个没完,没有条理时,教师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应,只好说:“哦,你是这样想的!”答案的正确与否孩子还是不知。这样的回应只不过是在重复儿童原有经验,没有帮助和提升,对促进孩子的发展也无从可谈。教师应答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当幼儿的回答准确时,教师回应道:“真好,你真棒……”等!教师虽关注反应,对孩子的一切回答都予以肯定,但是,要知道“重视”并不等于“肯定”,过多的肯定会减弱“鼓励”的功效。教师应答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有效回应的策略 策略一:给予欣赏式的回应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欣赏式的回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 策略二:给予追问式的的回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问,简单的可以说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的重新抛给幼儿。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原因、问下落,那么,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追问,往往是在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或顺延逻辑思路一步步追问:“接下来怎样?”“后来呢?”,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追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通过教师追问,使某一个孩子的想法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不仅是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可见教师追问得当,是集体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什么是追问? 什么情况下应该进行追问?1.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3.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4.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 策略三:给予修补式的回应某举手孩子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孩子回答的方式。 策略四:给予迁移式的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幼儿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 策略五:给予商议式的回应。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那就应该给予商议式的回应。 策略六:给予滞后式回应例如:在韵律活动创编动作中,教师问问:“春天里小燕子飞来了,它们看到老朋友大树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大树会摇着树枝欢迎小燕子”,“小燕子会唱歌给大树听”,“它会帮大树捉虫”……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 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在此,教师适当地滞后回应的时间,对先答的幼儿不做明确回应,有利于其他幼儿思考,丰富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为后面的动作创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教师的提问和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有效提问”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是反映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能力的一个方面,更是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体现。 同样,教师的回应也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能。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回应的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真正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要不断探索与反思,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适合其发展的回应,真正的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谢谢大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