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

ID:56959893

大小:142.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7-22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本章要点: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方法、基本结论及其现实局限性,杜能圈结构及其形成机制。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集聚指向论。3、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与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等。一、理论背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等国已成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德国仍然是封建割据的农奴制国家,农业占主要地位,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广大农场主迫切需要理论界回答两个问题:第一节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德国农业最好应采用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在由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二、理论概要(一)理论前提: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

3、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农业产生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二)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杜能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其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由市场(运费为零)点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结曲线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

4、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决定。容易运输的农作物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小,相反则较大。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1234561:自由农业圈(鲜菜、牛奶)2:林业圈(木材)3:轮作农业圈(谷物)4:谷草农作圈(谷物、畜产品)5:三圃式农业圈(谷物、畜产品)6:畜牧圈(畜牧)(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

5、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我国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北京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大致形成四个圈域。(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

6、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原理: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  经济学上的意义采用了科学抽象法,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较大影响。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

7、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的局限性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德国工业革命后,近代工业迅速发展,产业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工业的大发展,促使人们希望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二)目的探索工业生产

8、活动的区位选择机制,说明和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及城市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1909年,韦伯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概要(一)基本概念——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可分为:1、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特殊因子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可使相关工业选择特定区位。2、区域性因子和集聚与分散因子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称为区域性因子促使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