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897264
大小:4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7-21
《2012春行政伦理学复习(上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行政伦理学2012春考核说明考试形式:机考考核方式:半开卷时间:60分钟考试题型:一、单选:20x1=20二、多选:15x2=30三、分析:15x2=30四、论述:20x1=20说明:这是网考复习内容,由于现在试卷还没有组好,所以如有变动我会及时在网上bbs通知大家,希望大家多来看看。祝大家考试顺利。行政伦理学2012春期末复习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关于行政道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B)。(P4)A.政治伦理学B.行政伦理学C.管理伦理学D.行政道德学2.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为代表着(C)。(P5)A.行政人员本人B.所在机关C.国家与政府D.政党3.伦理目标的确立,为行政人员履行职责的行为提供了(A)。(P11)A.价值导向B.评价标准C.客观依据D.舆论导向 4.中国古代认为为官从政的基础性道德是(B)。(P15)A.公忠B.廉政C.诚信D.爱民第二章1.公共行政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原则性理念是(A)。(P28)A.行政效率观B.行政法治观C.行政伦理观D.行政权力观2.我国古代社会的传统是(C)。(P29)A.重法轻德B.德法并重C.重德轻法D.德法并废3.公共行政的科学观也被称作为(C)。(P32)A.实质理性B.价值理性C.工具理性D.社会理性4.行政伦理观的价值目标是(C)。(P33)A.提高行政效率B.健全行政法治C.确立和完善行政人格D.培养正确的权力观第三章1.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道德的基本要求是(B)。(P60)A.遵纪守法B.为人民服务C.廉洁奉公D.尽职尽责2.理想与信念教育更多地属于何种范畴?(C)。(P63)A.法制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文化教育3.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某些事物或工作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称为(C)。(P72)A.行政作风B.行政理想C.行政态度D.行政责任5.行政作风是行政道德的构成要素和行政道德的(D)。(P81)A.主观努力B.客观基础C.内在体现D.外在显现第四章1.下面关于良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P90)A.良心不是与生俱来的B.良心是没有阶级性的C.良心的内容是客观的D.良心是一种道德范畴2.行政人员的德性是行政良心的(B)。(P94)A.内在本质B.外在形式C.主观要素D.客观基础3.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的裁判者是(C)。(P100)A.行政理想B.行政责任C.行政良心D.行政荣誉4.下面关于行政良心和行政良知的关系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P103)A.行政良知是发现行政良心的过程B.行政良知是形成行政良心的途径 C.行政良心是行政良知的根据D.行政良知是认识行政良心的过程第五章1.行政责任的具体实现主要体现为(A)。A.道德责任B.法律责任C.外部性责任D.消极责任2.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责任体系出现在下列各社会治理模式选项的(C)中。A.统治型B.服务型C.管理型D.以上都不对3.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最基本宗旨是(D)。A.忠于党B.忠于国家C.为所在组织谋利益D.为人民服务4.行政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C)。A.廉洁奉公B.遵纪守法C.对行政之公共性的信仰D.勤政为民第六章1.下列内容不属于我国政府行政纪律六项基本内容之列的是(C)。A.政治纪律B.公共道德纪律C.政治中立纪律D.保密安全纪律2.法律规范和行政纪律规范的区别之一表现在(D)。A.法律规范具有强制力B.部分领域内行政人员不受法律规范约束C.纪律规范包含很多不成文的内容D.二者的内容规定和约束力层级不同4.行政伦理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C)。A.经济基础不断发展B.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健全C.行政人员自律D.依法行政5.国外把行政纪律的特征形象地表述为“烫炉法”主要是针对行政纪律的(C)。A.广泛性B.公共性C.强制性D.具体性第七章1.行政荣誉是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做出的(B)的道德评价以及行政人员的全体或个人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意识。(P169)A.否定性B.肯定性C.中性D.客观2.行政荣誉按照(A)来划分,可以分为团体荣誉和个人荣誉。(P169) A.荣誉主体B.产生的原因C.内容D.形式3.行政荣誉按照(B)来划分,可以分为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P169)A.荣誉主体B.内容和产生的原因C.评价主体D.形式4.行政荣誉是维护和促进(D)的结果。(P182)A.团体利益B.组织利益C.个人利益D.公共利益第八章1.在行政人格的构成要素中居主导地位,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起支配作用的是(D)。A.行政理性B.行政感情C.行政习惯D.行政信念2.行政人格的最后完成,表现为(C)。A.行政意志B.行政信念C.行政习惯D.行政情感3.在服务行政模式中,行政管理活动以哪种治理方式为主(B)。A.法治B.德治C.权治D.人治4.公共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哪种人格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行政人格(D)。A.依附人格B.行政人格C.社会人格D.独立人格第九章1.在政府治理模式走向德治的过程中,治理工具主要表现为(B)。A.法律制度B.伦理规范C.政策法规D.行政法规2.一般伦理规范以哪种模式为主(A)。A.应为模式B.勿为模式C.能为模式D.可为模式4.探寻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定依据,实际上是对行政人员(A)本质的追寻。A.道德B.自然C.社会D.法律7.现阶段,我国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行政伦理要求是:(B)A.勤政为民B.廉洁奉公C.求真务实D.实事求是第十章1.政府信任关系是指(C)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A.公民B.公众C.行政相对人D.行政官员2.政府信任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是(A)。A.社会或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B.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信任状况C.行政组织下级对上级的信任状况D.行政机构部门之间的信任状况 第十一章1.行政道德评价的标准的基本特性是(B)。A.主观灵活性B.客观性C.社会通用性D.强制执行性2.以下各组范畴属于“自律”与“他律”关系的是(C)。A.社会舆论监督与法制规范监督B.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部门内部监督C.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D.行政行为习惯与行政人员内心信念二、多项选择题第一章1.在一般伦理学的视野中,个人行为的制约力量包括(ACD)。A.内心信念B.法律规范C.传统习惯D.社会舆论E.奖惩制度2.行政伦理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A.整体性与系统性B.政治性与社会性C.非功利性和非交换性D.高尚性与广泛性E.操作性与技术性3.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标志事件有(ABCD)。A.“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于1976年成立了“职业标准与伦理委员会”B.把行政管理的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C.行政伦理学正式进入公共行政的课程体系D.一系列代表性著作的出版E.行政伦理规范体系的建立第2章1.公共行政的科学观包括(ACD)。A.效率观B.正义观C.法治观D.权力观E.民主观2.依法行政的含义包括(ABCDE)。A.行政主体法定B.行政权限法定C.行政程序法定D.公正行政E.责任行政3.现代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体现为(ABC)。A.公共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B.超然性C.全局性D.契约性E.政治性第3章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追求的因素有(ACD)。A.个人生活的需要B.维护社会正义的需要C.发展个性的需要D.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E.掌握权力的需要2.在我国,行政人员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格表现为(ABCD)。A.诚信B.廉洁C.创新D.宽容E.中庸3.在我国,行政理想人格体现着(ABC)。A.职业理想B.道德理想C.社会理想D.家庭理想E.宗教理想第4章1.良心就是指我们常说的(ACD)。(P90)A.同情心B.上进心C.恻隐之心D.羞耻之心E.爱慕之心2.行政良心的特点有(ABCDE)。(P92)A.阶级性B.集团性C.民族性D.自觉性E.相对独立性3.孟子认为,人性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P93)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E.爱慕之心第5章1.对于现代公共行政而言,行政责任体系是一个(BCD)耦合的复杂结构体系。A.职务责任B.法律责任C.行政责任D.道德责任E.政治责任2.行政责任的特点包括(ACDE)。A.行政责任具有政治性B.行政责任具有经济性C.行政责任具有具体性和义务性D.行政责任既是制度的又是伦理的E.行政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的统一3.行政责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D)。A.行政责任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础B.行政责任的具体性,可有效激发行政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C.行政责任的具体性极大地限制了行政人员行为选择的自由D.完整的行政责任体系,赋予了社会和谐治理的可能性E.行政责任是行政管理的结果 第6章1.制定行政纪律的基本依据是(ABC)。A.行政人员履行职责B.执行公务的性质C.执行公务的内容需要D.领导人的主观意愿E.2.下列内容中属于我国行政人员政治纪律规定禁止行为的是(CD)。A.临危退缩,丧失行政人员身份人格B.擅自与外国机构或人员建立与公职有关的联系C.组织或者参加罢工、怠工及其他破坏生产、工作秩序的活动D.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及其活动E.3.下列内容属于我国政府规定的廉政纪律规定禁止行为的有(ABD)。A.违反规定买卖股票B.在公务活动中违反规定收受礼品、礼金或其他馈赠C.隐瞒、截留、挪用应上交国库的财政收入D.使用公款旅游、参加娱乐活动E.第7章.1.行政荣誉的特点是(ABCD)。A.共性与个性相统一B.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C.职业荣誉、道德荣誉和行为荣誉相统一D.权威化和大众化相统一E.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统一2.行政荣誉对行政人员个体具有作用(ABCD)。A.道德评价B.道德激励C.利益激励D.内外监督E.惠及社会3.行政荣誉具有共同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社会、不同国家(ABCD)。A.都把荣誉和贡献联系起来B.都把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的行为等作为获得行政荣誉的基础C.都把高效的行政管理效率作为获得行政荣誉的基础D.都承认获得广大公民的赞誉和尊敬才是真正的荣誉。E.都把荣誉与责任统一起来。第8章1.从一般意义上讲,行政人格是(ABCD)。A.伦理存在B.总体性存在C.个体存在D.道德存在2.构成行政人格的具体要素包括(ABCDE)。A.行政理性B.行政情感 C.行政意志D.行政信念E.行政习惯3.行政理性包括(ABC)。A.实践理性B.道德理性C.认知理性D.程序理性第9章1、日常生活中,社会规范主要有(AD)。A.法律规范B.思维规范C.技术规范D.伦理规范规范2.规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BD)。A.公开性B.概括性C.政治性D.明确性3.行政伦理规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ABCD)。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法律关系D.伦理关系第10章1.在政府信任关系中,可能进入主客体关系范围的有(ABCDE)。A.公众B.行政相对人C.政府D.行政人员E.政府机构的不同部门和层级2.政府信任关系(ABCD)。A.主观上是信任主体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及这些反应的综合性倾向B.客观上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行政人员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政府机构的部门之间及行政组织中的上下级之间的趋近性关系C.总体上,是一种多元化的网络性的互信互动关系D.既指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的合理期待,也指包括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在对社会和公众要求作出回应基础上的合作互动期待E.仅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3.政治信任感是指广义的社会成员对(ABCD)的信任态度。A.政府官员B.政府政策C.政治系统D.政治结构E.政治策略三、分析题 1、为“孝”立法折射对官员的人格期待 据《成都晚报》2004年10月6日报道,一名叫李宗发的律师,慎重地向四川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关系规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议稿,呼吁能为“孝”立法,让子女尽“亲情孝敬、奉养”义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公务员录用以“孝”为先。 立法草案中提到:“本省招收、聘用、晋升公务员、领导干部,必须审查其孝敬、赡养父母情况,并以此作为衡量审查其品行是否端正的第一前提。”根据这部《孝法》建议稿,对于谩骂、冻饿、凌辱、殴打、遗弃父母的,将终身不得录用和晋升。已改正并表现优秀的,需父母推荐,方可予以考虑录用、晋升,但不得优先录用、晋升。 李宗发还表示,乡政府、村委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对辖区内亲情文明建设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应将辖区范围内谩骂父母者记录在案,对谩骂父母两次以上或殴打、冻饿、凌辱父母者,应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支持起诉。孝敬、赡养父母风气不好的,街道办事处等的基层领导干部不得连任、晋升或平调。 把孝道作为官员升迁考核的标准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汉武帝以后,“孝”就逐渐成为朝野臧否人物的重要标准,也是孝道规范开始形成的显著标志。从汉武帝之后,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不少是孝子出身。但是将“孝”的道德标准引入现代公务员管理,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公务员而言,对“孝”的个人道德偏好属于(B)。 A.公共领域 B.私人领域 C.大众领域 D.社会领域2、本案例中提案人将“孝”作为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标准,是试图将个人立场中的角色道德要求转变为(A)。 A.公共角色的道德要求 B.个人角色的道德要求 C.群体角色的道德要求 D.家庭角色的道德要求3、在私人领域,个人总是会偏向情感最深的群体,如家庭成员、朋友等,表现为孝道、亲情、义气等等,这是因为从个人立场观察世界时,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强烈的( B)。 A.利他主义驱策 B.义务本位驱策 C.利己主义驱策 D.公共利益驱策4、俗语说:“忠”、“孝”不能两全。这是因为角色道德要求在经历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C)。 A.利益的调和 B.动力的一致 C.责任的冲突 D.立场的兼顾5、现代公共行政活动的发展,确实需要不断提升行政个体的道德水平,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从全社会的立场审视行政行为的道德价值,因为公共行政活动的最终目的是(D)。 A.家庭利益 B.个人利益 C.群体利益 D.普遍利益2、遏制官员“权力期权”打击变相腐败 公共行政人员在位时通过职权与人“方便”,但并不谋求即时回报,等到退休或者离职下海后再享受“储存”恩惠带来的报答——权力就好像期货交易,“权力期权”已是客观存在。“权力期权”腐败因其长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造成的危害更大。 “权力期权”的特点就在于“期权”,没有即时回报,见不到赤裸裸的现金交易,也没有任何“把柄”捏在人家手里,其安全系数之高,让交易者大可放心,也无怪乎一些官员对此“趋之若鹜”:案例一:浙东南某县级市的房管办负责人在位时,通过各种关系精心策划将市区黄金地段大片地块出让给某民营企业,该企业借此开发的小商品市场建成后,日进斗金,成了“亿元户”。房管办负责人退休后,该企业老板把他聘为本公司干部,年薪三十万,高级住房一套,以及每年几万元的请客送礼签批权。 案例二:浙西某县级市城建局局长,在位时为某建筑企业在几次重大项目的“公开招投标”过程中施加权力影响,并亲自出面替该企业弄到了银行贷款,使原本实力不强的企业一年内窜升至当地建筑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该局长退休后,企业将其派往江西“负责”业务,实则坐在家里收钱。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于官于商都已“深入人心”。“投桃在先,报李在后”,“权力期权”已到了心照不宣、代代相承的地步!针对此类现象,2005年4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权力期权”之所以被称之为“变相腐败”,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一种延期回报的(A)。 A.权力交易行为 B.个人商业行为 C.无偿服务行为 D.志愿行为2、在上述案例中,相关公共行政人员将原本以公共利益为首要目标的政府决策蜕变成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腐败决策,公共资源从而流向(C)。 A.公共组织 B.政府部门 C.私人或特殊利益集团 D.全社会3、公共行政人员的“权力期权”行为有悖于公务员与全体公民间的(B)。 A.属地关系 B.平等关系 C.委托代理关系 D.业缘关系4、案例中提到,权力期权腐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在某些地方,已经“深入人心”。这说明对该问题的解决已经非常迫切,因为它已经影响到法律与规则执行所依赖的(A)。 A.道德环境 B.立法程序 C.执法手段 D.组织结构5、和其他腐败行为一样,案例中提到的“权力期权”腐败行为的结构性基础为(D)。A.组织结构的规模 B.管理层次的纵深C.行政人员的学历 D.行政权力的特征3、公务员对上级的错误决定可以说“不” 2005年1月召开的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就公务员法草案向会议作的说明中提到,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否则,将被视为违反纪律的行为受到行政处分。公务员法草案的这一规定,当时受到有关专家和媒体广泛质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过程中就引起不同的看法。 一些常委会委员、地方、专家提出,公务员服从上级命令是公务员应当遵守的纪律,但草案这一规定过于绝对,为防止执行上级违法或者错误的决定或者命令,而对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公务员有权提出纠正意见;对于执行明显违法或者错误的决定和命令,公务员本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 从2005年4月24日开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再次就《公务员法》草案进行了审议。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光宝表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经过研究,赞成此前相关人士的这一意见,建议增加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该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4月27日,包括上述提案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获得通过。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 为了确保公共行政组织整体价值的实现,行政人员个体价值目标在其中总是处于(B)。 A.主导地位 B.从属地位 C.平等地位 D.对立地位2、《公务员法》中规定:“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这反映了行政组织中的服从与效忠是需要的,因为这种关系体现了常态的(D)。 A.组织人员规模 B.管理方式与方法 C.政府与社会关系 D.权力与职责关系3、公务员“不得对抗上级决定和命令”的前提是,上级决定和命令不能有悖于(C)。 A.组织利益 B.团体利益 C.公共利益 D.特殊集团的利益4、《公务员法》中规定:“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每一个行政人员也必须具备一种(C)。 A.管理技术 B.效率观念 C.责任能力 D.学历水平5、公务员对不道德的组织环境与违背公众的长官意志是否具有敏锐的警觉与判断力,从道德上说,这取决于行政人员具有怎样的(B)。 A.管理效率 B.职业良心 C.学历水平 D.管理技能4、“先富”与“共富”邓小平“先富”带“共富”的思想深刻揭示和肯定了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收入差距存在的必要性,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可能使人们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实现富裕。加之各人体力、智力存在差异,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不同,总会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出现贫富差别。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无论是实践还是统计数据都表明贫富差距已经拉得过大。根据国际惯例,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表明贫富过于不均,容易产生社会的动荡。目前,对于中国的基尼系数,说法各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0.4左右,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数据是0.454,南开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已经超过0.5。但是考虑到最高收入阶层中有不少没有经过统计的灰色收入,因此很可能事实上中国已经超过警戒线。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甚至略微超过美国的水平。必须清楚的是,我国是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美国接近30000美元)时达到这么高的基尼系数的。它显示我国最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还难以满足。现在的收入差距扩大明显反映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此导致社会的紧张。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管理的(C)。 A.公平原则 B.正义原则 C.效率原则 D.组织原则2、功利主义在对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率的追求中,尤其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牺牲全社会的( B )。 A.效率 B.公平 C.增长 D.速度3、与功利主义不同,义务论认为政府有责任根据平等的要求,矫正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遵循“差别原则”与( B )。A.“平均原则” B.“机会平等原则”C.“分化原则” D.“干预原则”4、我国政府对效率导向可能带来的分配不公的矫正原则是(A )。 A.“共同富裕” B.“效率优先” C.“牺牲效率” D.“鼓励分化”5、即使在同一时期内,行政伦理导向往往也是多元的、复合的,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就取决于行政人员能否正确理解(D)。 A.经济增长的意义 B.利益分化的反应 C.提高效率的作用 D.行政伦理的目标5、GDP与科学发展观2001年,H市开始淡化官员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标考核。当年,GDP考核指标从占整个考核指标的10%调减至8%,2002年减至4%,2003年只占2%。2003年12月16日,H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取消了GDP直接指标的考核,调整后的考核指标如下:一、财政总收入;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招商引资;五、外贸和外经工作;六、工业经济;七、农业经济;八、第三产业;九、科技教育;十、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民主政治建设;十四、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党的建设;十六、社会稳定。2004年3月23日 ,新华社以“干部政绩考核‘遭遇’变革”为题报道了H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标一事。当年3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考核不重‘GDP’干部转变政绩观”为题再次报道了此事。新考核标准提高了对财政总收入、群众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办事效率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取代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迹象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对现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反思。阅读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将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的唯一尺度,这是一种单纯的(A)。 A.效率导向 B.价值导向 C.公平导向 D.权利导向2、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要评判政府和个体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需要通过比较决策结果的(C)。 A.行为动机 B.相对利益量 C.绝对收益 D.执行速度3、功利主义通过计算利益的大小来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政府在设计行政职责与目标时,往往关注的是政府管理的( B )。 A.长远利益 B.当前绩效 C.最终价值 D.行为动机4、功利主义的政绩观将GDP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案例中有关地方政府则试图“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种对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认识就是一种(A)。A.科学发展观 B.功利主义观念C.效果主义观念 D.片面发展观5、以本案例为代表,对GDP指标地位的反思与争论意味着在日后的公共行政活动中(B )。A.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 B.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C.将发展等同于增长 D.效率高于一切四、论述题:9.1简述勤政为民的基本内容,联系实际阐明自己的认识。第一,必须深入基层,知民情。行政人员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行政人员职责和责任的全部内涵,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要强化群众观念,其次要注重调查研究,再次要和群众交朋友。第二,必须加快发展,帮民致富。发展是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第三,必须多办实事,解民之忧。以民为本,多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第四,必须改善环境,使民安乐。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追求。积极营造人民群众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2)联系实际阐明自己的认识。主要说明:“勤政”的价值取向在于“为民”,勤政为民是为政之要,是行政人员的立身之本。勤政必须为民,二者必须结合起来。 10.1联系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的问题,说明伦理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方向。答题要点:(1)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存在缺位、滞后以及力度欠缺等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行政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多元和无序;第二,评价、监督主体与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第三,行政道德评价和行政伦理监督的法治化程度较低,存在着“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等问题。(2)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建设的方向。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第一,应加强总体协调,充分发挥整体监督效能;第二,有效的监督、评价必须以监督、评价客体切实处于被监督、评价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评价主体的活动不应受到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评价的权利,保证监督评价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第三,加强行政伦理监督与道德评价的法治化,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使各类行政监督评价具有明确具体的主体权限、法律依据、程序和手段。11.1结合实际,论述你对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的评价及其对策。答题要点:(1)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评价。主要结合实际说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众的价值期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并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2)引发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行政人治色彩浓重;第二,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第三,政府行政效能与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四,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固守旧的行为习惯;第五,公共行政缺乏绩效评价体系,责任机制薄弱。而行政道德的匮乏是引发政府信任危机的直接原因。(3)我国当前政府信任关系对策。主要说明:解决信任危机问题或重塑信任关系是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要从根本上克服信任危机现象并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关系,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要确立起一种能为社会成员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政府信任关系作为普遍信任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普遍信任关系的建立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社会制度性安排和制度性承诺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