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早期复极也称良性早期复极,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变异多见与50岁以下男性,起心电图表现可能与心肌梗死鉴别非常困难其ST段抬高常有以下特点:1.胸前导联为突出,最多见于V3,以后依次为V4.V2.V5.2.凹面向上.3.伴J点抬高.4.幅度小于5mm.5.典型的在V5.V6导联ST段高度占T波高度<25%6.T波高尖且不对称,降支陡于升支,典型者T波振幅V6>V1.7.不出现对应性ST段压低.8.若胸导为出现,很少单独出现与肢导,在I和aVL很少出现.一:典型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表现:1.J点抬高,J波明显Q
2、RS波群终点与ST段连接处的J点抬高,可见明显的J波。J波在V2-5或II、III、AVF导联上最为明显。有时V1、V2导联出现J波,使QRS波群呈rSr型,而类似右束支阻滞的改变,但v4-v6导联S波振幅明显降低或消失。2.ST段斜型抬高(1)出现导联:通常在V2-V5导联和II、III、AVF导联明显。V3、V4多见,其次分别为I导联、V2和V5。AVR导联绝对不抬高。胸前导联ST段抬高可单独出现,而肢体导联抬高则一定伴有胸前导联抬高。(2)形态及幅度:ST段呈凹面向上及弓背向下抬高。从J点处抬高
3、0.10-0.60mV,最高可达1.0mV以上。V3导联抬高最明显,但V6导联很少超过0.2mV,肢体导联很少超过0.2mV。(3)ST段抬高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4)演变情况:ST段抬高可以持续数年,每次检查抬高的程度可以变化较大。随年龄的增大,ST段抬高的程度可以逐渐下降。3.T波高耸在ST段抬高的导联上可以出现T波的高耸,两支不对称,上升支缓慢,下降支陡直回到基线。4.胸前导联R波增高,S波变浅或消失。5.基本节律多为窦性心动过缓,也可以为窦律,少数为房颤或房扑。6.心电图改变(1)早期复
4、极综合征图形可以持续存在,但运动、过度换气及心率加快时,ST段可以暂时回到基线。(2)合并冠心病时,在心绞痛发作时,抬高的ST段可以暂时回到基线,在症状缓解后恢复原状。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抬高的ST段可以进一步抬高,T波也更加高耸。二:如何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1.抬高ST段形态特点:急性心梗是凸面向上,无J波,紧接R波出现ST抬高。2.程度:急性心梗时明显抬高明显时可》10mm。3.稳定性:急性心梗时变化较快,一日内可明显变化,一周可降到基线4.对应ST段降低:急性心梗时对应ST段降低。5.病理性Q
5、波:急性心梗时大部分病人出现病理性Q波,在ST段尚未降到基线是出现。6.冠状T波:急性心梗时时常出现冠状T波。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
6、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有报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J波又称“Osborn”波,有研究认为J波是由于局部心外膜心肌
7、动作电位缩短而发生过早复极,系由心外膜显著的I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动作电位(AP)切迹所构成,而其他心外膜心肌动作电位仍呈现明显的平台期,动作电位时限甚至延长,两者之间显著的电压梯度,即心外膜心肌不均一性,可导致2相折返的发生,引发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出现晕厥或猝死。显著的J波可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发性室速和Brugada综合征,以及心肌缺血,药物作用,低温,高钙血症,酸中毒和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Gussak等实验模型研究发现,ERS心电图可转变为Brugada综
8、合征心电图表现,而提出ERS并非都为良性的临床现象。Bjerregaard等认为异常J波即为Brugada综合征右束支型的r′。若有下列情况,病人可处于较大的危险,应积极防治。(1)病人有不明原因的晕厥;(2)家族人员有猝死史;(3)有异常显著J波,有率的依赖性;ST段抬高呈凸面向上、下斜型或鞍型,或随后T波倒置;(4)有多形室早或短阵室速;(5)钠通道阻滞剂可诱发J波振幅增大和心律失常。对于异常J波的治疗,可使用对抗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