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54893
大小:52.0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7-01
《教师如何进行微型课题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如何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发布时间:2011-11-214:11:28 已有5255人阅读 编辑:杨鹏 一、教育科学研究 (一)学校教育科研 1.学校教育科研 学校教育科研是在行政号召和现实需要的背景上开展起来的,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直接解决教育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在教育现场展开的,与教育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发展(开发)性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2.学校教育科研要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教育发展的指标(研究的效果): (1)受教育者发生相应的变化; (2)参加研究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活动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学校教育研究活动中,教师既是研究者,
2、同时又是研究成果中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变化的对象。在改善所面临的教育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得到改变。 (3)研究所涉及的教育活动的方式、体制、机制、制度发生相应的变化; 3.学校教育科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路线。 实事求是——事实、求(研究方法)、是(规律、看法) 实践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认识活动——客观对象、认识主体、认识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导入教育理论,追求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研究中不断总结教改经验。 4.学校教育科研过程的七种要素 ●发现教育问题、围绕解决问题需要开展改革活动的过程:问题(要素); ●学校教育研究是教育改革的行为过程:教育变革行为(要
3、素); ●是教育理论的启迪过程:教育理论(要素); ●是发生新的事实(新的教育改革事实)的过程:教育改革事实(要素) ●是从实事中求是的“求”的过程:教育研究方法(要素); ●是新的教育经验的形成过程:教育经验成果(要素); ●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发展效果(要素)。 5.“教育科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 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另一方面,教师面临着复杂的教学情境,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
4、、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而这些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研究。 因此,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把自己的实践行为看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而在实践中展开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为改善自身的行为而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 6.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 开展教育科研,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有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
5、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有助于校本培训,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科研是未来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教师只有在试图改变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改变。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理论研究→基础研究—“是什么”—专业研究—专业性教育研究 1、教育研究 ↘实践研究↗应用研究—“做什么”↘中小学教育、校本→校本←→一般性 ↘开发研究—“怎么做”↗群众性教育、教育→研究←→研 究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定位 ★以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 ★以微观研究为主; ★以
6、行动研究为主; ★以校本研究为主。 (三)微型课题研究 1.提出的背景 科研应该解决我们自己在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科研应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追问和反思:什么样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什么样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 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推动工作有效进展的课题才是“自己的课题”;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实际作用的,并且教师能够胜任的科研才是“教师的科研”。因此,教育科研的重心必须下移,科研的阵地必须前移。 “解决身边具体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搞教师们期望的研究周期短、能够有实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因此,应该把研究的重点
7、指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引领教师不断重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倡导广泛开展微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微型科研课题的实施,为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平台,让教师开放的、选择性的专业提升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微型科研的“求实”、“求本”; ★研究策略是:“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 ★特点是:“小切口、短周期、深研究、大影响”; 作用:使科研真实地“走进教师、走进学科、走进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