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

ID:56475212

大小:65.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6-19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_第1页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_第2页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_第3页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_第4页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律失常的临床用药一、概述心律失常分为过速型和过缓型,治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系指防治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1、心脏冲动起源异常(冲动形成障碍)2、冲动传导异常:引起心律失常的冲动传导障碍可分为:①单纯传导障碍②折返激动两类随着心脏电生理学研究的进展,对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和疗效判定时,最好用心肌电生理学加以解释。二、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肌电生理学知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由心肌细胞膜的性质所决定:1、不同心动周期心肌细胞膜对各种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作用2、心肌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是不同的,心肌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膜

2、外30倍,而膜外Na+浓度约为细胞膜内15倍心室肌细胞静止状态下(即静止膜电位):细胞内外电位差-90mv(心肌细胞内-90mv),是由于K+外流所致动作电位:包括除极时〔0〕位相,复极时〔1〕〔2〕〔3〕〔4〕位相〔0〕位相:当心肌受到超过阈电位(-60mv)刺激时开始除极,乃Na+大量进入心肌细胞内所致,使-90mv升至-60mv(此时只产生局部电位不能扩步传导)〔1〕位相:即复极的开始阶段(尖峰电位),由于膜电位达+20mv决定通透Na+速度减慢(Na+快通道关闭)而选择性让Cl-进入细胞内(因为静电作用异性相

3、吸)致使膜电位下降接近0mv〔2〕位相:即复极的缓慢阶段(平台),Ca2+慢通道开放,使Ca2+内流与K+外流基本持平,形成平顶状,相当于EKGST段〔3〕位相(复极的继续阶段):Ca2+通道失活→Ca2+内流停止,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致使K+大量外流,膜电位迅速下降,达静息膜电位水平(-90mv),〔3〕位相终点相当于T波终点〔4〕位相:复极完成,膜电位保持在-90mv,此时膜内Na+Cl-Ca2+增加而K+减少,保持心肌细胞的电稳定性,必须借助于Na+→Ka+→ATP酶系统来实现。三、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快速型

4、心律失常)1、心肌自律性增高2、折返激动形成折返现象(兴奋折返)是形成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以心室肌内的蒲肯野氏纤维-心室肌环路为例说明:3、两者同时兼备名词解释:绝对不应期:〔0〕位相开始到〔3〕位相前部,即-90mv~-55mv这段时间内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发生反应;相对不应期:〔3〕位相后部称相对不应期,即-55mv~-60mv这段时间很短暂,给予非常强大刺激可引起反应,但只限于局部去极化,不能扩步传导,不产生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是相对不应期与绝对

5、不应期之和,有效不应期缩短,可致心律失常;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不少抗心律失常药都是通过使有效不应期(ERP)相对延长的作用机制而发挥作用的。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的判断:1、有效不应期(ERP)与动作电位(APD)时间往往有平行关系,即APD延长往往ERP也延长;APD缩短往往ERP也缩短;2、两者的延长或缩短不是成固定比例,抗心律失常药的药效需要:有效不应期的延长大于动作电位延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小于动作电位缩短,即ERP/APD>1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抗心律失常药

6、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①、影响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②、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③、改善冲动传导,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1、钠通道阻滞剂(膜抑制药)包括:奎尼丁(quinidine)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作用机制:主要降低心肌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使〔0〕位相除极上升的速度及幅度减慢,传导减慢,延长有效不应期;降低〔4〕位相除极的坡度,从而减慢自律性。奎尼丁(quinidine)是奎宁的右旋异构体。电生理作用:①、主要作用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脂蛋白结合,使钠通道变

7、窄或关闭,阻止除极时Na+的内流,使〔0〕位相除极速度减慢,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ERP)延长。②、阻止〔4〕位相Na+的内流,〔4〕位相坡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心脏的自律性。③、奎尼丁(quinidine)同时也抑制了K+的外流,使复极时间相对延长,动作电位(APD)延长。④、该药对Na+的抑制远远>对K+的抑制,所以,ERP延长>APD延长,ERP/APD>1药动学参数①、吸收:口服吸收良好约70%,Tamx1~2h,生物利用度(F)80%②、分布:Vd2~4L/kg有效血浓范围3~6μg/ml,蛋白结合率85%。>

8、6μg/ml易致毒性反应③、代谢:90%在肝内代谢,转化成3-羟基奎宁丁等(具有药理活性)④、消除:代谢产物及原型均经肾脏排泄,T½4~8h临床应用多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如转复或预防房颤或房扑。药物间相互作用1、奎尼丁与地戈辛合用:Quinidine可将digoxin从组织结合部位置换下来,亦降低了其清除率,使digoxin血浓升高,两者合用应减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