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7565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0
《试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试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我们在语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学生特别是自农村的学生,提笔写不出东西,开口又感到无词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面过窄,除书本以外,他们很少或几乎不读外书。因此,努力引导学生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呢?一、了解意义,提高认识。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外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认识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外阅读的意义很多,我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以下两点:1、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语综合素质与能力。古往今,许多成名成家的化名人都是“读”出的,叶圣陶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读着读着,自己顿悟。”读优秀的学作
2、品,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化气质。以读为本,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字的感受能力,也有利于积累词汇与语言材料。2、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各种书刊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词汇、材料和技巧。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性情,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二、内示范,教给方法。在外阅读指导的初期,可利用堂作适当延伸,以起到示范与抛砖引玉的作用。堂延伸所引入的主要是外语段。如学习《白杨礼赞
3、》时,就可以读读《松树的风格》、《小草赞》等中的语段,以便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了《中国石拱桥》,就可以读读《北京立交桥》中的语段,进一步了解抓住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内外衔接进行外阅读,由于有教本作依托,延伸轨迹与衔接指向比较明确,阅读目标与重点也相对明确,对内阅读起着巩固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相关化素养的积累与培养。在语段阅读的基础上,开设阅读,重在外短的阅读指导。阅读首先要选好外阅读内容,这是上好阅读的关键。选择的方法: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推荐。选择的原则:从形式看,最好选择那些篇幅短一点的;从内容看,最好选择那些质兼美的“美”和跳动着时代脉搏,反
4、映着时代进步的“时”,以及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选择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与年龄特点。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采用此法。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②精读法。对于那些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可以采用此法。这类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5、。③读书笔记法。这是一种深化阅读,把读与写结合起的一种阅读方法。比较贴近生活,易引起学生感触的,采用此法。可以在运用上述二种方法之后进行,也可以通过阅读专门研讨写作方法之后,指导学生写出读书笔记。运用此法,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把书读深读透,又能提高写作水平。三、活动促进,激发兴趣。可以促进与激发学生进行外阅读的活动很多,这里介绍二种:①美推介活动。每位同学从自己的外阅读中选取一篇认为最好的,推荐给全班同学。推荐者可以对进行全面的介绍,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入手进行推介。这样,推介者为了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必须深入透彻地阅读,而其他同学如果听了介绍后,产生了兴趣,也会找
6、细细一读,即使不去读的同学,听了介绍,也对该有了初步的涉猎与了解。活动促进了阅读。②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对阅读摘记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既是阅读方法的交流,也是阅读效果的检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也是对外阅读情况的一次互查。有利于促进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四、制定措施,培养习惯。由于长期以学生对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
7、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外阅读的习惯。使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