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45414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12
《教学改进行动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学行动改进方案建立"错题本",减少计算中的错误永宁县玉泉营小学杜春霞一、问题分析常听到有家长或老师说“明明会做的题都错了”。今年初刚带数学,我也被这个问题弄得十分困扰。原因就是看似十分简单的计算题,学生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一)学校方面;教师人员配备不稳定,调入调出太频繁。(二)教师方面:1、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3、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认真分析错误原因。(三)学生方面主要表现在:1、学生会作却错。具体是看错、抄错、书写不规范,造成计算是看错、写错、漏写的数
2、。2、计算时不认真,粗心。3、概念不清,算理不明。4、口算能力差,方法不灵活等。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我校有的教师奉行了一段时间的“熟能生巧”的原则,家庭作业多布置计算题,想通过多算多练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刚开始一段时间学生还比较用心,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出现了厌恶计算题的现象,准确率的提高也就落不到实处。学校的教研组也通过低年级口算、中高年级的计算比赛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但效果还是不佳。骏老师就“小学数学错题变废为宝”做过研究,马军老师2014年在《西北成人学报》上发表的《错题卡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
3、效途径》中也讲到,重视错题卡的利用不但纠正了错误,还有效的避免了类似错误其他同学再犯。于是,我就想到了错题本。错题本也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难免的,我想通过设立“错题本”让教师明确每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缺憾的地方,从而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分析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的重现。二、行动策略实施过程规划第一阶段:(2016.2.22——2016.2.29)开学初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访谈教师和抽样调查部分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第二阶段:2016.3.1——2016.
4、6.15)建立错题本,并组织实施。1、开学教师设立一个专门记录错题的笔记本。每位学生也每人准备一个专门错题本。每次作业教师批阅完之后,教师将学生的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进行整理、分析、归类。2、教师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算理方面,还是运算顺序,还是不认真、粗心造成的错误等。3、纠正错误,教师讲解后学生将出现的错题或没做出来的题用黑色的笔抄到错题本上,用红色的笔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正确的思路,用蓝色的笔一步一步规范做一遍。4、教师指导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或同伴帮助找错的原因,并自己改正,教师对学生的原因分
5、析和改正情况进行检查批阅。5、一个单元的内容教学完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错题本。可以是阅读自己的,也可以相互交流阅读其他同学的。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得到启发,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5、整理错题本。教师把典型的错题进行归类,打印以便期末复习时练习用。第三阶段:(2016.6.16——2016.6.30)效果评估评估方法:1、计时口算比赛2、开展“计算小能手”比赛3、查看作业本及测试卷四、总结反思:2016.7.1——2016.7.15)1、收集资料2、总结反思3、再次改进附: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问卷调查表
6、(学生问卷)1、数学课是你感兴趣的课吗?( )A是的B一般 C不喜欢2、你对做计算题有兴趣吗?( )A有兴趣B一般C没兴趣3、做计算题时你的出错率高吗? ()A不高,几乎全对B一般C错题较多4、造成计算错误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A粗心,经常抄错题B计算法则计算公式记不住C有些解题的方法技巧掌握不住D不会做5、做计算题时你有审题的习惯吗?( )A有,想清运算顺序.方法再计算B大概看一下题 C简单,直接计算6、时练习或检测时你有验算的习惯吗?( )A自觉验算B老师要求就验算C几乎不验算7、在检查计算结果时,通常会怎么做?
7、( )A验算B估算后再验算C大概估算一下就行了8、你喜欢简便运算吗?(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9、简便运算和按计算法则进行的普通计算那个运用起来更让你得心应手?( )A简便运算B普通计算C都可以10、学习新的计算知识知识你认为有必要提前预习吗? ( )A有B在老师的要求下才预习C简单,不预习11、每天坚持练习几道计算题来提高计算能力你认为有必要吗? ( )A有必要B效果一般C没必要12、通过推理来搞清楚计算法则你认为有必要吗?A有必要B作用不大 C没必要,只要会运用法则计算就行。13、你对如何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有好的做法
8、和建议吗?请告诉老师,也许对大家都有所帮助呢,谢谢!教师访谈记录表访谈时间访谈地点被访谈人姓名所任教年级访谈内容访谈记录被访问者意见或建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