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20178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0
《新九论学习体会之六-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原崛起的强力引领》学习体会“新九论”系列报道第六篇《中原崛起的强力引领》,详细的阐述了破解“三农”难题,实现“三化”协调,必须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纲领性文件,将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型工业大省,“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如何实现“三化”协调,促进中原经济区更好更快发展是我省面临的一道难题,
2、省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对整个城市空间的规划,强调城镇化对整个社会经济、工业的拉动作用,更重视-4-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处于“三化”引领地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
3、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核心是把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当前,在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形势下,国家把河南定位成“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我省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滞后,部分城容镇貌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
4、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抓住当前国家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新型城镇化之路必将迎接挑战。由于思想观念、城市意识、基础条件、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一、资金缺口依然较大城市经营的空间狭窄,资产运营机制不活,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城镇化的现实“瓶颈”-4-,还不能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贫乏,投融资渠道单一,投入相对不足。经济的不发达,对城镇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成熟。一些
5、应当配套的基础设施项目难以上马,造成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形成对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上档次,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一、人口转移面临巨大挑战新型城镇化关键因素之一是要实现人口的城镇化,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9403万人,意味着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转移近100万农村人口。要把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提高规划建设标准,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就近转移。按照“三个一”的发展目标,每个县(市)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
6、产业,努力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20万的城市。到2015年,目前城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省辖市、县(市)人口要达到40万以上,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30万以上,人口在15万以上的县(市)人口要达到20万以上,其他县城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成为宜居小城市。-4-以此测算,每年全省城镇化率要增长1.7个百分点,即每年要新增加近170万城镇人口,五年累计增加近850万城镇人口。河南省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劳动年龄人口中初中和以下学历的人群占大多数,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较少,技术素质偏低,人口转移困难。解决好“人往哪里去”,对于河南
7、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目前河南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进入了资本密度提高阶段,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显现;服务业发展滞后,能够容纳的就业有限。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空间,实现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是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的又一挑战。一、城镇化建设速度慢。城镇规划和建设滞后,规划的超前性、前瞻性不强,品位不高,造成城镇建设特色不突出,结构雷同,缺乏活力;还有些城镇规划执行不到位,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道路、给排水、环卫、照明、绿化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全,多年来镇容村貌改变不大。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三日-4
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