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突破束缚开放心灵.doc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突破束缚开放心灵.doc

ID:56130632

大小:27.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20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突破束缚开放心灵.doc_第1页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突破束缚开放心灵.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突破束缚开放心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突破束缚开放心灵“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过我们。然而,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种种束缚,已把他们年轻的心灵破坏得“千疮百孔”。有些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对教案的简单复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没有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学生以读为苦,讨厌读书,恨之于心。解脱学生的束缚、开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喜学、乐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现就以笔者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中

2、的一些做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浅见。一、突破教材的束缚,开放学习内容,放飞学生心灵空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既有绚丽迷人的自然美深刻感人的社会美,也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美。它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然而,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因此,我们就应在依据教材的同时,冲破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疑问:“苏轼是谁?”“苏轼的弟弟又是怎样的人?”“他们之间关系为何这样亲

3、密?”......虽然这些疑问课文中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但学生们所想了解的却远远不止这些。他们各有各的疑问,各有各的想法。于是我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到了图书室,让他们从这些书中了解自己所想知道的一切......经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查阅,他们找到了关于苏轼的介绍、      找到了“苏家三父子”、找到了苏轼与苏辙小时候的故事等等。他们不但了解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信息,增长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内心的需要;而且通过自己的查阅,明白了苏轼两兄弟之间的手足深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学生的学

4、习兴趣迸发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解放。二、突破时空束缚,密切生活,浸润学生心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我党的工作路线,同时笔者认为:它也应该是我们的教学思路。我们的知识源于实践,源于生活。教学只有纳课内外于一体,熔学习与生活为一炉,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陶治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滋润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犹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迸发出真情实感,从而达到艺术的感染。在《但愿人长久》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限于课堂中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而是突破课堂,带领

5、学生来到自己的生活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八月中秋,皓月当空,正是人们团圆的日子。这个星期的周末就是中秋节了,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特别思念的亲人不能在这的身边吗?”学生们的思维从课堂中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自己生活的空间,思念起自己久别的亲人......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悟,而且让学生由课堂及生活,与课文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与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三、突破形式束缚,开放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心灵。在《但愿人长久》一文的教学中,我还从教学方式的改变入手,突破了课

6、堂教学形式的限制。改以往的课堂教学“一锅端”、“一手   下”的方式,变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小灶”形式。即: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将有相同和相似需求的学生组织为一组,从而形成具有各种学习需求的各个学习小组,并以这样的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例如:《但愿人长久》一文的教学末尾,我提出了这2样的要求:“课文学习到这儿,我们的诗人苏轼用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今天,也让我们用自己不 同的方式,来表达对我们亲人的思念。”然后,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写诗组、写信组、点歌组、画画组,然后再由他们在小

7、组中进行表达、交流。这样的教学形式,与原教学方式相比,虽在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较难把握,但是却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心理上使终处于学习主动者的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这样的形式,情感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丰富。有人说过,教育的实质是培植人的精神,语文教育是精神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更是心灵的教育,语文教育只有真正走向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语文资源,突破教学中的种种束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滋养学生心灵。二○○二年九月二十七日 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