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2101
大小:3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2-20
《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探究 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应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隐性课程在育人功效发挥上具有非强制性、感知性、创造性、弥补性、持久性等特点,教育管理者应当从隐性课程的地位认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构建,以及整合显性与隐性两种课程方面入手,促进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的充分发挥。隐性课程教育管理育人功效自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也译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等)这一概念以来,隐性课程便成为
2、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逐渐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现象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等流派,并由课程论的研究课题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德育学、教育哲学等研究范畴。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重视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对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大有裨益。一、隐性课程的特点10首先,隐性课程具有非常大的弹性。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即我们常规理解的“教学课程”,是由专业计划、学生培养方案所明确规定的,通过学期课程表所体现出来的、由教师按照教学标准讲授或者指导的规范性课程,教材、课时、练习、考试、成绩评定等是其明确的标志。而隐性课程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不仅可能没有被明确地规定进学生
3、培养方案,而且也不是通过周期性的教学活动和考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要求的。其次,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这也可以说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有限性而言的。隐性课程不受限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它不是“有数”的,而是存在于学校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环境之中。而且,以物质方式体现的学校教学与生活设施、校园环境,以非物质方式体现的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学生在校活动、第一课堂的氛围等,其本身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都是显性课程所难以相比的。第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由两个方面所决定:一是学校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可能在某一阶段所体现出的氛围与前一阶段有较大的不同,从
4、而对学生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二是即使学校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处于不变之中,基于学生的个体性格与心理差异,其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译码”结果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隐性课程的管理与引导是有着较大难度的。10第四,隐性课程容易被忽视。因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课程,又没有体现在课程表上,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及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环境氛围早已经习以为常,容易产生“环境也就是环境而已”的观点,难以将其上升到“课程”的地位来认识,使隐性课程容易被忽视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出育人的作用。二、隐性课程的育人功效首先,隐性课程是“非强制性”育人。这是其首要的育人功能特色。学
5、生尤其是中学高级阶段和大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形成之中,往往喜欢从自身认识的角度接受或者排斥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在此过程中,一旦被学生认为是被强制性地、因为要完成学业、获得成绩而必须接受的某方面教育,在其心理上就会产生反感甚至抗拒。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因为厌学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而逃课甚至不能毕业的现象是不少的。而隐性课程则是从“非强制性”的角度,提供一种或多种让学生受教育的方式。就算要学生参与,也是“引导性”的,不会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逆反心理。这样的育人方式,效果是很好的。10其次,隐性课程是“感知性”育人。其感知性从两个方面而来:一是学生接触到校
6、园物质环境形成的感知性,如学校的大门、道路、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室设施、操场、餐厅、商店、绿化等,这些物质性事物的颜色、形状、材料、结构、数量、规模等无不在向学生传递着教育信息。这些信息或表达着俭朴,或表达着先进,或表达着人性化,或表达着管理精细化,都会在学生的认识上打下印记。二是学生接触到校园的非物质环境所形成的感知性,如对学校校风学风的认识,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教学感知,在宿舍和餐厅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感知,在学校办事时对管理的感知,参加或者主持学生活动时对活动和规则的感知等,都会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这种感知性的教育,是难以用标准规范来衡量的,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非常重
7、要的。第三,隐性课程是“创造性”育人。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显性课程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但其对知识传递的要求及考核更突出一些,且其对创造性能力的验证多停留在文字表达层面。而隐性课程则可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集中培养与训练。如学生在组织校园文体活动时,从调研、策划、组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无不是对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尤其是一些年度周期性的学生活动,如运动会、辩论赛、“五四”纪念等,组织者们都以“创新”为最重要的要求,一年年积累下来,创新出的方式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而且关键在于学生的这些活动基本上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