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

ID:56117628

大小:1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_第1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_第2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也就是说有效的教学必然要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这个“发展”从内容上说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从时间上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走进常态下的初中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受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使

2、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如何真正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以人为本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关注不到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的价值选择就会停留在“传递知识”上,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就会演化成

3、演绎“教案”的过程,制约着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重要的传递知识的价值,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在实施初中科学课程时,我们应该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探寻真理的乐土。  如《不断运动的地球》一章中,在“地球的自转”部分(第一节和第二节):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引出不同经度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再从如果世界各地都采用各自的

4、地方时,会引起的问题[时间混乱、难以计时],引出分区计时的方法[全球24个时区];又从假如向东或向西做环球航行,由不同时区的区时差可知,日期又会怎样变化[比原来多一天或少一天],从而引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层层递进,浑然天成!若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那就会成为枯燥乏味、支离破碎、艰涩难懂的“知识”。我的做法是:以逻辑为暗线、以问题为明线,以活动为载体,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环节1:读图抢答——何处正午?何处午夜?何处日出时分?何处日落时分?  环节2:大家来算——全球总经度多少?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几度经度?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中时区东西各占

5、几度?东十二区、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是哪条?  环节3:相互比较——“北京的时间”指什么?“北京时间”又指什么?两者有何区别?  环节4:校准钟点——已知“北京时间”为14:00,那么东京、伦敦、纽约的区时各为多少?  环节5:讨论回答——假如我们向东(向西)做环球飞行,再回到原地时日期将会怎样变化?为了消除环球旅行中发生日期混乱,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环节6:深度讨论——日界线东西两侧的日期怎么变化?  环节7:故事会——说一说关于日界线的奇闻逸事。  通过这些围绕问题展开的环环相扣的活动环节,学生始终处于“欲知后事如何”的期待中,注意力集中,学习情

6、绪高涨,不知不觉中理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到了故事会环节,全班沸腾了,知识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眼界开阔了,进而更加会学、好学、乐学了。  二、切实整合并有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都需切实整合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以

7、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同时回答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可谓统揽全章,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牛顿力学打下基础,更是发展了学生摒弃某些错误的习惯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的能力。所以说,这一教学资源的效能独特、意义重大;但限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这一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必须慎重处理,以求突破。在课上,我携学生一道,娓娓道来,层层递进,逐点突破。其中关键是展现斜面小车实验,理清思路,发展思维:  1、每次实验中小车都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让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速度相等;而三次实验

8、分别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平面,目的是制造不同大小的摩擦力。——对比实验的控制变量思想。  2、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