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15387
大小:1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9
《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思路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阐述。[来源:Zxxk.Com]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和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来源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认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运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从陌生到熟悉,需要老师对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从宏观走向微观,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断的能力。因此这课题在学生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
2、联系和区别上起着入门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可以让学生体会课堂源于生活的乐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具有的基本特征。②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善于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利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②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来源:Z
3、xx
4、k.Com]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②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学重、难点[来源:学科网]1、教学重点①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掌握微粒的三个基
5、本特征。②怎样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的现象。2、教学难点理解微观粒子的抽象性[来源:学科网]二、学情分析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较少,并且在第一、二单元都是以实验为主。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化学探究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特别是对于我以前任教的山区的学生,他们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用化学术语表述生活现象的能力较差,但相同的是由于学习化学不久,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富有求知欲。因此,在讲授时内容不宜过多,教学方法可偏重于利用演示实验的形象教学,所举例子需简单、明了,与生活相关,寓教于乐。三、教学策略[来源:学_科_网Z_X_X_K]1、教法启发探究法、
6、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2、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品红溶液、水、酚酞试液、浓氨水、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三支试管(带有橡胶塞)、铁丝、棉花。学生用具:两个量程相同的量筒、蒸馏水、酒精3、学法①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合作学习法: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四、教学过程1、联系生活,引入新知2、理论实验,循序渐进3、复习小结,教师留疑[来源:学科网ZXXK]1、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展示幻灯片1、为什么在加油站能闻到难闻的气味。2、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3、水到
7、哪里去了?4、在静置的水中,为什么品红扩散后,液体都呈红色呢?2、理论实践,循序渐进教师运用教材48页第五自然段内容引出物质的确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通过幻灯片展示图3-2和图3-3让学生体会到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板书一、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构成了物质[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微观性,为了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书上除了举与水相关的两个数字外,还给出了如下资料:如果用10亿中国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在学生感到惊讶的同时,引导他们归纳分子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板
8、书二、分子的基本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接下来用活动与探究浓氨水使酚酞溶液的变色实验,引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探究的第一步可以得到酚酞溶液遇氨水变红的结论。第二步先图片3-4展示在幻灯片上,再给出演示实验。实验改进引导学生思考氨分子扩散实验的不足之处——对环境的污染,然后给出改进实验。即将两团被酚酞溶液浸泡过的棉花用铁丝缠在高低位置,铁丝插在橡胶塞里,最后塞进滴有一到两滴浓氨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改进实验的有点是环保、节约药品、还可以体现温度影响。在两次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分子的第二个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板书2、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回到刚开始上课时候提出的问题,同学
9、们会惊喜的发现都能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来进行解释。让他们感受什么叫学以致用,也能体会到课堂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也会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分子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用经典的“1+1是否等于2”的实验引出,即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实验。由于该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定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方法上仍然采取先假设结论,然后进行实验探究,最后让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归纳结论。老师运用多媒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