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10608
大小:3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9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2012秋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鸡兔同笼》问题教材简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
2、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饿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
3、性。2、过程与方法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2、关键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5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
4、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学准备: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媒体。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1)、列表
5、: 鸡876543 兔012345 脚161820222426(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3)、用方程解: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4x+(8-x)×2=26 4x+8×2—2x=26 2x+16=26 2x=26-16 2x=10X=5 8-5=3(只)答:
6、鸡有5只,兔有3只。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4x+(35-x)×2=94 4x+35×2-2x=94 2x=94-70 2x=24 x=12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
7、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巩固与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
8、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一、二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