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101821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16
《教育科研培训材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育科研培训材料2011年4月冠县实验中学教育科研培训主讲人陆秀献一、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 (一)什么是课题? 所谓课题,实际上就是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是对研究项目的表述,它不仅能显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同时还可以体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这个课题,其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研究内容是“学习方法”,研究的意义是探索小学生学习规律和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再如,《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其研究对象是“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研究内容是“小学德育的整体改革”,当然,
2、研究目的和意义也不言自明。 (二)怎样选定课题? 在教育科研过程中,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十分重要。它不仅决定了研究者目前与今后的探索方向、目标和内容,而且还规定了研究必须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教育科研的关键。1.课题的来源一是来自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来自教育理论文献资料;三是来自上级教育科研部门下发的课题指南。尽管我们的课题来源十分丰富,但要真正发现和选定一个好的课题也并非易事,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2.选题的依据与原则一般来
3、说,应以国家、省、市下发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为依据,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应该指出的是,《课题指南》中的每一个项目只是研究的某个方面,而不是一个课题,切记不要照搬。比如,《课题指南》中“21世纪学校德育研究”是一个研究方向,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把课题定为:《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等等。根据研究者实际情况,课题还可定得更为具体,如《新时期社区德育教育资源调查研究》等。当然,《课题指南》中未涉及的内容,若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可以自行确立课题。选题时还应做到现实性
4、、时代性、科学性、未来性的统一。既可选取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大课题,比如《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等,也可以选取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特殊问题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比如,《小学数学开放题的研究》等。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确定研究课题,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发现和选定课题,都要体现出“小”(题目小)、“实”(联系实际)、“深”(有一定深度)、“新”(有新意)的特点,以便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研究。比如,《
5、对小学生数学开放题的研究》这个课题,就较好地体现了“小”、“实”、“深”、“新”的特点。说它“小”,是因为其研究范围限于小学数学学科;说它“实”,是因为其内容来自于教学实践;说它“深”,是因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涉及到教育学和心理学;说它“新”,是因为“独创性”体现了创新精神。另外,确定研究课题时,一定要慎重、缜密;课题名称既要简明准确,又要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三)选题的途径与方法: 1.把握教育形势,选择热点问题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
6、出现,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发出许多热点问题。例如,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就是中小学教育面临的热点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由此引起的教学情境的变化、师生角色行为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变化等都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再如,在研究性学习中,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互补与结合,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变换、教学操作和媒体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变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手段等问题,都会产生一个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又
7、如,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一直困扰着小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可以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产业和文化的发展都会对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会产生一个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教育形势,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热点问题去确定课题。 2.注重自我反思,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各种事情,不同时段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为我们选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经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以
8、便从中发现和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一是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寻找课题。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很想使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学生兴趣不大。他为此陷入苦恼之中。为达到这一目的,他经常有意识地去听别人的课,十分注意观察别人组织课堂讨论的方法,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习惯,多次邀请同行听课为他“会诊”,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是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交流过渡衔接不合理,问题提出的方式不巧妙,影响了课堂气氛。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又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