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

ID:56065622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16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_第1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_第2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_第3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_第4页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学习要点一、病毒的感染1.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染途径传播方式(1)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之间,或受染动物与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2)垂直传播: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将病毒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感染途径皮肤与粘膜十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病毒在机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局部播散;②血循环播散;③沿神经干移行。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通过隐性感染,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但也可向外界播散病毒。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

2、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可分成急性感染及持续性感染两种类型。(1)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2)持续性感染: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数月至数年,甚至数十年;可出现症状,也可不出现症状而长期带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又可分成三种:1)慢性感染:显形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2)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

3、分离出病毒。3)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1.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成熟后,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而死亡。体外组织细胞培养中,溶细胞型感染可致细胞变圆、坏死及脱落等,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机制:①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②破坏细胞溶酶体;③病毒毒性蛋白的作用。(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病毒的增

4、殖对细胞的大分子物质合成影响不大,细胞仍能继续生长与分裂,称之为稳定状态感染。(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宿主细胞基因所指令发生的一种生物学过程。(4)细胞增生与转化:某些DNA病毒和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核酸可结合至细胞染色体中,称为整合。整合作用可使细胞遗传性改变,引起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膜上可出现由病毒基因组决定的新抗原,可与病毒特异性抗体(主要为IgM、IgG)结合,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由病毒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可通过直接

5、杀伤或释放淋巴因子等作用破坏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导致Ⅳ型变态反应。(3)自身免疫反应:某些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隐蔽抗原释放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有些病毒具有与宿主细胞相同或类似的抗原成分,通过交叉反应使机体组织细胞受损。发病机制可能为:①病毒改变宿主细胞的膜抗原;②病毒抗原和宿主细胞的交叉反应;③淋巴细胞识别功能的改变;④抑制性T淋巴细胞过度减弱。(4)抑制免疫系统功能:许多病毒感染能引起宿主免疫功能抑制。二、抗病毒免疫1.天然免疫感染前存在的天然免疫(1)先天不感受性(2)屏障结构与细胞因素:皮肤、粘膜

6、、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巨噬细胞和NK细胞。(3)体液因素低亲和力抗体、凝集素、补体、备解素等。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天然免疫—干扰素(1)概念:干扰素是指在诱生剂和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一组糖蛋白质,具有高度抗病毒、抗肿瘤及多种免疫调节功能。(2)种类: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将IFN分为Ⅰ型和Ⅱ型,或α、β、γ三型。Ⅰ型干扰素:IFN-α(由人白细胞产生)、IFN-β(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IFN-γ(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免疫干扰素)。(3)产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基因处于静止状态,干扰素的产生

7、受到抑制。如有病毒感染或非病毒性诱生剂作用于细胞膜上,激活干扰素编码基因,即开始转录干扰素的mRNA,再转译为干扰素蛋白。(4)作用机制:诱生的干扰素很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邻近的未受感染的细胞膜受体上,使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当IFN与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因子,使抗病毒蛋白(AVP)基因解除抑制,转录并翻译出AVP,主要是蛋白激酶、2ˊ-5ˊ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这些酶与发挥抗病毒活性有密切关系。(5)作用特点:①广谱性;②间接性;③相对种属特异性。2.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与非中和抗体: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

8、表面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中和抗体。活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导致病毒丧失感染力,称为中和作用。不具有吸附穿入作用的病毒表面抗原及病毒颗粒内部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之为非中和抗体。细胞介导的抗病毒作用(1)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抗毒作用CTL能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受MHC-Ⅰ类分子的限制。是使病毒感染恢复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