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

ID:55927965

大小:53.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5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_第1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_第2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_第3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_第4页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复习课一般教学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模式㈠课型模式:环节一:课前诊断(时间15分钟左右)设置前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练习进行自我训练。环节二:明确目标以目标展示为主,并提出复习要求。时间2分钟左右。环节三:典例讲解(时间15分钟左右)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并再巩固。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复习知识,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整

2、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时间5分钟左右。㈡模式分析:环节一:课前诊断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也就是复习的总纲,进而找出总纲下的各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通过回顾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由于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

3、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环节二:明确目标展示复习目标,提出复习要求。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节的功能。环节三:典例讲解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讲

4、义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缺少了灵动的思维,增加了呆板的操作。其效果犹如大海捞针,收效甚微,同时让学生心理上反感,兴趣丧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不过必要的典型例题不可缺少。环节四:巩固训练通过安排有适当难度、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设计的问题在内容的呈现上和思维要求上都最好有层次性、梯度性,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

5、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练习不但为了巩固,也为了反馈,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强化正确的反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纠正错误的反应,抑制知识的负迁移。在上述学习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体能动性,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比较知识体系中的特定内容,通过在已知领域内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知识,在更高层面上感悟、体会,进一步丰富完善认知结构。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回顾合作学习和巩固训练中反映出来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及时矫正,形成网络。即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回顾内

6、容,把握知识体系,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内化的目的。㈢课型案例-------力期末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4.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5.能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了解摩擦在实际生产和

7、生活中的应用。6.知道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课前诊断(15分钟左右)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_______对______的作用。两物体互为_________________(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是在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间发生的。2.力的作用效果:(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3.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力4.力的测量:原理: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簧使用:(1)观察_________和________。测力计(2)校正_________。(3)拉力方向要沿弹簧轴线方向(4)读数,________必须与刻度盘垂直。5.力的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